5.第二节 北宋时期西湖寻梅(4)

林和靖之于梅,有似陶渊明之于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成就了菊;而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则成就了梅。人们爱其所爱,将对林和靖的景仰移情于梅。"探梅"、"赏梅"从此多少带有了寻访高士的意趣。没有林和靖,孤山之梅便不会如此有名。林和靖有功于孤山、有功于梅花多矣。有了林和靖,西湖中的这一土丘,便开始承载着大量的文化符号。

诚如梅尧臣所说,林和靖如"高峰瀑泉",但他又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我们用他的《长相思·惜别》来结束这一段文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二、风雅苏东坡

对西湖的梅花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除了林和靖,还有苏东坡。苏东坡也是一位爱梅人。在他的诗集中,以梅为题的就有近四十首,占他全部咏花诗的一半还多,而其中有关杭州梅花的诗则占他所有梅花诗的一半还多。苏东坡生于林和靖去世八年后(1036),而他首次任职杭州是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做通判;第二次则是在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由于政绩卓著加之文采风流,这位苏公在杭州的名气显然比林和靖更大些,但若论梅,东坡居士恐怕也要甘拜下风。林和靖已经成为后代咏梅人无法绕过的一个符号。

虽说如此,林和靖的声名远播,也离不开苏东坡等人的极力维护和褒奖。前文言及"疏影"一联历来以为咏梅绝唱,欧阳修云:"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司马光《续诗话》也认为此联"曲尽梅之体态"。但当时也有颇不以为然者,比如王诜(晋卿)。

王晋卿出身贵族,家中富藏历代法书名画,也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词人,和苏东坡、孙巨源等人是唱和往来的好友。一次在扬州时,苏王二人就林和靖"疏影"一联展开辩论。王晋卿认为,林和靖"疏影"二句咏杏与桃李皆可,未必专写梅。苏东坡回应说,"可则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引来一座大笑。

在当时,很多北方人并不了解梅花,分不清梅花与桃花、杏花、李花的区别。比如石曼卿(延年)的《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竟然用这种笨拙可笑的方法辨别梅与桃杏。苏东坡认为此诗"至陋",根本未见梅的神采,遂以诗讥诮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在苏东坡看来,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李杏,并不在什么绿叶青枝,而在于梅有"梅格"。"梅格"者何?即梅的"孤瘦雪霜姿"。寒梅傲霜斗雪、风骨凛然的气韵被逐步挖掘出来,开始有了阳刚之气。如果说林和靖使梅花有了高风,苏东坡则使梅花有了傲骨。

当时杭州的梅花以红梅、蜡梅为主。红梅"来自闽湘中,故有福州红、潭州红、邵武红等名号;蜡梅又名绿萼梅,色黄白,酷似蜜脾,以檀心为上,磬口次之,花小香淡,以子种出,不经接者又次之"。苏东坡除了前文论及的咏红梅诗之外,也有一首《蜡梅一首赠赵景■》,专门歌咏杭州万松岭上的蜡梅:

天公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

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

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

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

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

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

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

当年万松岭上蜡梅花开时醉人的梅香可以想见。"此间风物属诗人",诚哉斯言!

还有林和靖留下的梅花,在他仙去的四十多年之后应该还在吧!当年,这位东坡居士曾醉倒孤山,一任梅花落满衣襟,这一切让苏东坡终生难忘。元丰七年(1084),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最后一年。这年年初,东坡先生在黄昏之时于江边待月赏梅,看到秦观的梅花诗,回忆起十年前在杭州孤山之下赏梅的旧事,生出无限感慨: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眼前的梅花,仿佛是当年孤山之梅万里相送而来,但十年之后,人已渐渐老去矣。此诗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一联,乃东坡得意之笔。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上云:"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髙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若晩唐'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直足喷饭。"纪晓岚也认为此句"在和靖暗香疏影一联之上,故无愧色"。的确,下联七字,轻轻一笔,看似无意,平淡之极,却如舌下橄榄,韵味无穷,真是令人绝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