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节 北宋时期西湖寻梅(3)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热,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这些诗词中尤以第一首最为有名,此诗中又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千古绝唱,历代诗话品鉴尤多。经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极力褒奖,林和靖的梅花诗便可谓独步古今,他自己也成为梅花的象征,梅花也从此具有了山中高士的形相。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林和靖并非只爱梅花,这九篇作品也只占他所有诗歌的很小的比例,所以他说"数年闲作园林主,未有新诗到小梅",他的诗集涉及其他花草植物的也不少,"海棠端的免包羞",说明林和靖也很喜爱海棠。林和靖的诗作中有很多优秀作品,其价值不在梅花诗之下,但因文坛泰斗们的褒奖等原因,使他其他诗作反倒如伴月之星,隐而未彰。林和靖以梅花闻名,当在其去世以后,而林和靖在世时,他是以其绝尘的隐逸高风令世人仰慕的,梅尧臣、范仲淹等人的造访也非以梅花之故。林和靖之所以成为梅花的象征,与其说是林和靖的原因,不如说是林和靖的隐逸孤高、风姿秀雅暗合了后世人内心深处对梅花的某种意向性认知,人们便将林和靖的品性赋予了梅,梅也因此有了象征意义。

由于林和靖的原因,孤山成为梅花的胜地,历代营建、补梅之举不断,积淀为孤山独特的人文景观。围绕林和靖与孤山梅的题咏极多,兹录宋人诗作数首于下:

范仲淹《同沈书记访林处士和韵》: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烟潭吾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居同德少,樽前长挹圣贤清。

梅尧臣《对雪忆往岁访林君复》之一:

昔乘野艇西湖上,泊岸去寻高士初。

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苏轼《书林和靖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市儿俚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王十朋《腊日与守约赏梅孤山》:

西湖处士安在哉,湖山如旧梅花开。

见花如见处士面,神清骨冷无纤埃。

不将时节较早晚,风味自是花中魁。

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古今无诗才。

武林深处景益胜,十里眼界多琼瑰。

北枝贪睡南枝醒,杖履得得搀先来。

旅中兹游殊不恶,况有佳友衔清杯。

手折林间一枝雪,头上带得新春回。

杨万里《同岳大用甫抚干雪后游西湖。早饭显明寺,步至四圣观访林和靖故居。观鹤听琴,得二绝句。时去除夕二日》。其一:

紫陌微干未放尘,青鞋不惜涴泥痕。

春风已入寒蒲节,残雪犹依古柳根。

其二:

道堂高绝俯空明,上下跻攀取意行。

净阁虚廊人寂寂,鹤声断处忽琴声。

明人对林和靖的景仰较之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题咏尤多。这里选孙一元《登孤山拜和靖处士墓》诗二首。其一:

向晚南屏路,相携上钓舱。山根晴亦湿,湖面夜难昏。

月色留吹笛,鸥群避洗樽。来寻林处士,地下有知音。

其二:

我识林居士,角巾老不妨。篇章余琬琰,山水借声光。

老鹤迎人立,疏梅作意香。谁言倚修竹,配食水仙王。

孙一元(1484-1520),字太初,陕西人,因辞家入太白山,故号太白山人。此人在明代比较有名,据说他遍游名山大川,颇有些仙风道骨。据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九四记载:孙太初与殷近夫泛舟西湖,太初戴华阳巾,被高士服,把酒四望,谓近夫曰:"昔青莲居士李白与尚书郎张谓泛沔州南湖,因改为郎官湖。今日予与子游,颇追迹前事,西湖因可为高士湖矣。"可见其人自视之高。从前面的两首诗看,孙一元也很仰慕林和靖,视林为知音。在隐居西湖的时候,他仿林和靖妻梅子鹤。后来,他迁居湖州,与刘麟、陆昆等五人结了诗社,号称"苕溪五隐",但与隐居孤山时不同,他刚到湖州便连娶二妇。有士人调侃他说:"仆从西湖来,有尊眷二人谯兄。"孙问:"何人?"其人故意不答,孙追问不已,士人答曰:"是梅令眷、鹤令郎耳。"弄得这位孙太初窘迫难当。可见林和靖是不易学的,过于着迹,未免效颦之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