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消逝的字符(2)

说到这里,顺带讲一下"教"。有一次笔者在某国际机场候机楼,听到一个所谓的国学大师在电视上讲什么是教。他说,孝顺的孝加上一个文化的文字就是教育的"教",意思就是不孝不教文化。我当时就笑了,这哪是讲国学呀,明明是说相声嘛。教是个会意字,右边不是文,而是 "攴"( pū),篆体像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说文》曰:教,从攴( pū),从孝,孝亦声。上所施下所效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一句经文要特地讲析一下。很多人对《孝经》里的这句名言不甚理解、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所谓的"封建糟粕",是宣扬儿女对父母的"愚忠愚孝"。不少人要"我的身体我做主",爱咋整就咋整。君不见街上的美容整形手术,哪一个不是活体实验,毁伤身体发肤?但就是有人趋之若鹜。

更有甚者。2010年深圳知名台企富士康出现了青年工人"连环跳"的自杀案,就是让人痛心的对"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的擅自"毁伤"。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发肤,都是来之于父母,并在父母的养育下得以健康长大。爱护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不要让父母为子女的身体担忧,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推而广之,爱护自己的身体,也要爱护别人的身体。珍爱自己,关爱别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人性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

爱护身体,敬重生命。这样的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身体的健康,不是属于个人独有的,而是关联到身边的亲人、爱人,乃至室友、同事、路人。比如,流感肆虐时发烧、咳嗽的人在公共场合要主动戴口罩,这就是孝,就是公民素质。而公民素质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立身行道",立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大人直立于大地上。《说文解字》曰:立,从大立一之上。大,人也;一,地也。孔子讲,"三十而立",不是指我们今天讲的成家立业,而是"君子以独立不惧"(《易·大过》)。简单地说,就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无畏的勇气,能坦然,有担当,这才算长大成人,立起来了。否则,不能算立身,不能称为"大人"。宋代的邢昺说:"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于内事其亲也;中者在于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于立身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