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左手《老子》,右手《孝经》(1)

左手《老子》,右手《孝经》

我们前面讲到《孝经》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有三位皇帝亲自作注的经书。其实,还有一本不在十三经里的书比它更生猛,历史上先后有五个皇帝写过读书心得,这本书就是《老子》。但由于十三经里收的都只是儒家经典,所以道家的《老子》就搁到别的筐子里了,比如"万经之王"。

我们前面也讲到,历史上有个皇帝在《孝经》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以皇帝之尊,亲自审订并注解了今文《孝经》。加上他又很伟大,缔造了开元盛世,结果他的御注《孝经》版本,让今文《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一统天下。这个皇帝对于《老子》一书也干过同样的事。他也是以天子之名,亲手搞出了一个老子《道德经》的定本并写了注解。结果他的御注《老子》版本,也是让老子《德道经》的古本从此湮没无闻。

所以,从唐玄宗对《孝经》、《老子》两部书命运的影响来看,有大人物来给某些经典做普及、做推广,对这些经典典籍本身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个结论还真不好说。没有唐玄宗的魅力营销,《孝经》、《老子》两部书,两千年,在中国社会内部的流传,会如我们今天所看到那样,影响力无远弗届,读者人数远远超过《论语》《孟子》等其他经典吗?但也正是因为唐玄宗这一钦定,导致最接近原本的古文《孝经》、古本《老子》(《德道经》)的几近不传。原生态的古文《孝经》、古本《老子》的不传,而历代的统治者、御用文人又在唐玄宗钦定的今文《孝经》《道德经》之后层层刷油漆,结果《孝经》《老子》的本来面目也就变得越来越模糊……

说到这里,插播一则小故事。宋代有个人名叫钱良臣。他的宝贝儿子据说很"孝顺",读书时读到凡有"良臣"二字皆读作"爹爹"。有一天读《孟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照例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钱良臣听到后怒不可遏,不由分说地将这宝贝儿子好一通胖揍。其实,在笔者看来,今之所谓经典的先秦古籍钦定版本,放回到先秦就是盗版。而且是错漏文字严重、章节编排也出错的那种很糟糕的盗版。但由于这些典籍的底子好,即使这样被人抹了一脸锅灰、刷上了层层油漆出来,也依然是好东西,依然招人喜爱。但能透过层层油漆看到真容,或者有幸读到最接近原生态的经文的人,那真是好福气了。

而某些轻视《孝经》的学人,很可能就是没读懂。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曾提到说,有的学者认为《孝经》这部经用半个钟头看看就够了。对于这样轻狂的学者,我们且不去说他,再来插播一则小故事。六朝南梁时有个叫庾子舆的人,他当年读到的本子应该就是最接近原生态的古文《孝经》。据记载,子舆"幼即颖悟,异于常人",也就是说他从小聪明、悟性很高。他5岁的时候就能诵读《孝经》,手不释卷,后人称其为"神童"。当时有人跟他说,"《孝经》这本书文句不多,最易记诵,何必如此苦读?"他回答说:"孝者德之本,人生百行,以孝为首。孝道不明,其人即无足观。此文句虽不多,而义蕴毕宣,启迪备至,虽终身体而行之,尚恐不能得其万一。所谓'大之则弥四合,小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人皆滑口读过,故但觉其文少,而不知其意长也。奈何以为文句不多,而遂轻忽视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