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面对的现实(2)

就算你在种种巧合之下“侥幸”考中了进士,也当不上官。因为晚清官员的上任主要靠捐纳,也就是花钱买官。《清稗类钞》载:“捐纳,到同治光绪年间,流品益杂。早晨交钱,晚上就换上了顶戴花翎,根本不管买官者是贩夫走卒还是富家小厮。小康人家的子弟,不读诗书,只想着积累资金捐职,作为将来吃饭谋食的工具,美其名曰‘讨饭碗’。至于富商巨室家财万贯的人家,即便是襁褓中的乳臭小儿,都有红顶翠翎,家长给捐了候补道台,又给加捐了二品顶戴花翎(省长、部长级别)。”其中苏南一带经济发达,买官的人多,而且购买的级别很高,《官场现形记》中说:“江南本来有个口号,是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南京城里拥挤着成百上千的候补道台,都能填补全国的道台空缺了。官员太多了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管是科举正途的还是旁门左道进来的官员,都要“候补”,有了实缺后,再按照资历先后上任。清末官员编制在4万人左右,候补官员的队伍人数竟然是正式编制的6倍多,候补队伍越来越庞大。天天穿戴整齐到衙门等待差使降临的候补官员们大有人在,更有一些候补者典当衣物,无处举借,带着妻子儿女啼饥号寒,坐以待毙。

当然了,真正有大钱或者靠上大官的人,是不需要候补的,甚至都不需要多少手续,就可以由朝廷直接发文,任命为某某官衔。这可苦了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实人,和那些背景不硬四处钻营的一般人了。这样,官场的封闭和拥挤,也在体制内造成了离心倾向,制造了一批“堡垒内部的反对者”。

进入官场以后,满目黑暗腐败,大小官吏腐朽不堪。纪实小说《官场现形记》记载了许多令人发笑的官场丑闻:(据说慈禧看了这部小说以后,按图索骥查办官员)比如朝廷的华中堂宣称“最恨人家孝敬他钱”,但喜欢收受古董。他暗中开了个古董铺,只接受别人从他店里买来孝敬的古董。一边收古董,一边收下后就放回店里去卖,一件古董周而复始地不知道为华中堂带进多少银子;比如不学无术的毛维新被总督大人认为是“洋务中出色能员”,实际上毛维新的洋务本领只有两样:一是背诵过了时的《南京条约》,二是把辫子剪成了短发;又比如,南京候补道台田小辫子,为显示自己的“才能”,搜肠刮肚地给总督大人上了一个条陈,提出三条“富国强兵”的建议:一、不让兵士吃饱饭,打仗必然勇敢;二、把兵士的眉毛剃去一条,防止士兵逃亡;三、给兵士“一齐画了花脸”,可以吓退洋鬼子;再比如,总督贾世文是个不学无术的昏官,竟然一本正经地向幕僚下属们炫耀说得到了一本王羲之写的《前赤壁赋》,听说还是汉朝一个有名的石匠刻的(《前赤壁赋》是北宋苏轼写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他不可能是几百年后文章的作者,更不可能“穿越”回汉朝找人刻字)。

清王朝内外交困,而皇亲贵戚只醉心于争夺权力搞内讧。隆裕躲在紫禁城里,双耳不闻窗外事,宠任太监小德张在外界狐假虎威颐指气使。奕劻、载振父子是一党,现在又多了许多皇室派系:载洵出任海军大臣,兼办陵工,党羽毓朗、载搏担任了训练禁军大臣,合为一党。载涛管理军谘府,又侵夺陆军部实权,和良弼等结为一党。溥伟自恃是道光长孙,身份特殊,向载沣力争官职,载沣只好任命他为禁烟大臣,权力在诸王之下。肃亲王善耆占据民政部,兼管警政,为一党。载泽把持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一党。载沣的福晋联络荣禄余党,收受贿赂,载沣不能制止。朝野议论纷纷,都说庆党贪鄙、肃党龌龊、贝勒党浮薄、泽公受人拨弄。宗室觉罗、八旗世家互有分歧,各有打算。载沣处于各伙人钩心斗角中,一会儿听这边的话,一会儿又信另一边的主意,一会对两边全说好,过一会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官场如此荒唐,令忠于朝廷的臣民寒心。胡思敬就在《国闻备乘》中感叹:“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

晚清的末世乱象,还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民族矛盾的存在。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满族人,尤其是贵族,拥有种种政治和经济特权,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邹容在《革命军》中就指出:“满洲人之在中国,不过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而其官于朝野者,则以一最小部分,敌十八行省而有余。今试以京官满汉缺额观之,自大学士、尚书、侍郎,满汉二缺平列外,如内阁衙门,则满学士六,汉学士四,满蒙侍读学士六,汉军汉侍读学士二,满侍读十二,汉侍读二,满中书九十四,汉中书三十。又如六部衙门,则满郎中、员外、主事缺额约四百名,吏部三十余,户部百余,礼部三十余,兵部四十余,刑部七十余,工部八十余,其余各部堂主事皆满人,无一汉人。而汉郎中、员外、主事缺额,不过一百六十二名。”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的不满情绪,始终存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大量启用汉族能人,地方督抚提镇大多是汉族功臣。可到光绪二十年后,满族督抚又遍布天下,几乎没有汉人。另外,一般八旗子弟有“铁杆子庄稼”,虽然不多但也能保障基本生活,加上还享有参军、从政和驻防等方面的种种便利,生活普遍好于同等的汉族人。在太平盛世,物质相对充裕的时候,汉人和满人的矛盾得到了稀释,没有爆发出来;当国困民穷、生活艰难的时候,民族矛盾越来越成为汉族人不满的重点问题。传统的农民起义领袖也好,新式的革命宣传者也好,纷纷抓住民族矛盾大做文章,争取支持。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宣传最多的还是民族革命、推翻满族人统治,对其他革命主张宣传不多。原因就是民族压迫议题是一堆硫磺干柴,有一丁点火星就能烧起来。“反满”宣传容易发动百姓。而一般百姓,也将革命首先理解为推翻满族人统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