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情趣》(2)

【雪浴 天雨浴 日光浴 空气浴】

毛泽东锻炼身体,不仅在宗旨上与其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想相联系,而且方式也很独特。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却偏要跑出去迎风搏雪,说是“雪浴”。夏天,遇到狂风暴雨,别人都住屋里跑,他却偏偏往外边跑。常常一个人在操场上脱去外衣,让倾盆大雨淋个痛快,说是进行“天雨浴”。191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他一个人顶狂风、冒大雨爬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岳麓山顶跑下来,浑身湿淋淋的来到山脚下蔡和森的家里。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为了体会《书经》上写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味,并借以锻炼自己的力量。烈日当头,别人躲之不急,毛泽东却光着背在湘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日光浴”。

爬山、郊游和长途跋涉,也是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经常进行的活动。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古树参天,群峰叠翠。尤其深秋季节,枫叶经霜之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时更是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爬山的最好时节。他们爬山这一天往往都不吃饭,只带一些“结蚕豆”(即炒熟的蚕豆)充饥。毛泽东后来说,这种蚕豆吃起来硬,不仅可以饱肚,而且可以锻炼胃肠的消化功能。

岳麓山是毛泽东经常活动的地方。1917和1918年的两个暑假,毛泽东都寄居在距离爱晚亭不远的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他们每天在山上,从早到晚读书,看报,谈话,静坐深思……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行装都很简单,各自只带一条毛巾、一把雨伞和随身的衣服。他们赤脚草鞋,上山捡柴。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的是他们自己烧的“蚕豆饭”。张昆弟在1917年的一则日记中载:“今日早起,同蔡毛(蔡和森和毛泽东——引者注)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山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洞彻,旷然有远俗之慨。归时十一句钟矣。”张昆弟的这则日记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毛泽东等爬山活动。

和爬山、郊游及徒步远游活动相系的一项锻炼是“露宿”。

在郊游、远游途中,在学校后面的君子亭、岳麓山的爱晚亭和湘江中的橘子洲头,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尽的时候,他们席地而坐,高谈阔论,直至夜深人静,大家都疲倦了,才各自找个地方,并故意彼此隔离开相当距离,露宿到天亮。即使到深秋霜降他们还坚持这项锻炼。

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之所以要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艰苦的锻炼,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在未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奋斗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现在应该预先作好充分准备。这到正好应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那段名训。

【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

1915年春,毛泽东的好友易昌陶因病去世。其时正值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民族危机的步步加重,又有感于学友的英年早逝,毛泽东赋诗抒情: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飚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