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所在的组织;广义的领导环境是指组织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取广义的概念,即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的工作环境各种因素、条件的总和及其发展态势。
领导环境亦称领导情境、客观环境、生态环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着的概念。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领导环境的外延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领导者所在的组织不再被比喻为工业社会中的“机器”,而是被比喻为信息社会中的“网络”。
领导环境的基本含义有以下三点:
领导环境既包括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条件,也包括主观的精神因素和条件,如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等,它们都是领导者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环境还是一种态势,其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都处在动态发展中,由此派生出诸多矛盾和变化,形成领导者及其追随者客观上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
追随者在领导环境中既是领导者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又和领导者共同构成领导活动的主体,以改造客体的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的有机系统。首先它是指领导者所在的组织系统;其次它包括领导集体即指挥子系统之内;第三它还包括上下左右各类相关系统,如上级领导单位、下属单位、横向纵向与之发生各种工作联系的部门和人员等。
领导者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内政外交”的领导活动;最后,它还涉及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国际环境的大系统,这都制约和影响着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一般地说,领导层次越高,面对的领导环境也越扩大和复杂化,变化越难掌握,随机性也越大。
领导环境中包含着组织特有的工作任务,这是领导环境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中每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工作任务,它是组织存在的依据,也是组织成员凝聚到一起的基本条件。所以,领导者所面对的领导环境,当然包括客观的工作任务在内。
领导者的责任,是把它改造提升为主观上清晰的领导目标,并率领追随者完成组织任务。
对公共行政领导者来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领导环境,通常是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组织所管辖和治理的地理空间,它包括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大气气候,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等等,具体到中央政府.它的自然环境则包括该国的所有国土空间。这是领导者进行战略规划和领导行为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行政系统应该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领导者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保持生态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更进一步,有些非政府组织如绿色环保组织则更加关心自然环境。
第二,政治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公共行政组织所面对的国家政治制度,如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组织形式、阶级关系、政党制度,尤其是国家领导体制。公共行政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是执行国家意志的,因而政治环境对领导者行为有着直接作用,尤其是对领导者思想和伦理、领导绩效考评和晋升奖惩等方面的作用更直接。无论是强调政治与行政分开,还是强调政治与行政合一,政治环境都是决定公共部门领导合法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作用于公共行政组织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即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基础。公共部门负担着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与税金的收缴,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领导者和公共部门都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就是说,物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而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对领导者的绩效和反应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更是如此。
第四,文化环境。广义的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信息传播、宗教文明、伦理道德、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等;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公共部门作为组织时的组织文化,它也被称为“文化网络”,包括常规工作程序、组织标志(商标、徽章等)、控制系统、权力结构、正式的组织结构等等。公共行政组织,都存在于某一文化环境之中,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等。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必须与周围文化环境相协调,文化环境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的环境中,领导者需要回应全球的多元文化。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应该关注本组织的文化建设,它和组织结构一样重要。
第五,社会环境。人口、民族、社区等构成公共行政组织的社会环境。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公共行政必须考量的。社会,尤其是由有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公民组成的公民社会,制约和影响着公共行政组织。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决定着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对它的管理和干预程度。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注意社会各阶级、集团、民族和社区的利益和偏好,才能制定好政策,如人们对廉政的看法、对环保和绿色食品的看法,还有社会的稳定程度,社会对政府的态度等。公共行政领导者也应该服务于社会,关注社会舆论,接受社会监督。
领导环境的变革领导环境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给当今时代的领导带来许许多多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领导者和追随者应该看到全球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矛盾。詹姆士.M.库塞基和贝瑞.Z.波斯纳《成功领导人》一书中,同时提出“我们都是相互关联的”和“世界是支离破碎的”
两个命题。一方面,科学技术已经将世界转变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地球村,世界正在由于资讯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全球也出现了区域化的现象,经济一体化却出现了政治多元化,诸多文明的冲突更加明显。全球一体化和多元化造成了多元主体在同一空间激烈竞争的矛盾。我信必须善于解读面临的国际环境,用全球化视角和战略性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领导艺术。因为, “当置身于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时,你才最能够客观地看待跨国战略领导和管理,并体会它的确切含义”。①其次,领导者和追随者应该看到新的社会契约和组织的变化。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科技进步使得许多组织解体和消失,许多人特别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变迁的人被解雇或转移到其他行业或部门。事实证明,对组织与领导的忠诚和就业保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像许多珍稀物种一样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契约和新的理念。②查尔斯·汉迪认为,未来是超乎想象的, “组织并非像过去那样是一种有形的、实在的、具体的场所”, “事实上有些组织无异于契约箱,在与并不露面的供应商、代理商、各种各样的专家签约”。③新的契约很清楚,组织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所有者随意处置的一份财产。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给领导工作带来的挑战,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和组织更新的能力。
再次,领导者和追随者特别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领导环境的变化。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了旨在提高公共管理效益、增强公共部门责任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其影响下, “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官员无不积极地寻求新的管理哲学和工具,试图以顾客至上、服务为先、品质第一、创新为要、激励优先、授能与分权以及弹性的组织设计等概念来改造公共部门组织及其服务品质”。④我们不应忽视这场运动对领导环境造成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重塑政府组织。为了减轻公共负债与财政收支恶化的政治与经济压力,西方国家纷纷减少政府的人员、组织和职能规模。不少国家在改革初期预先确定精简人员的目标,大幅度裁员并大力推动政府部门的改组。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政府职能以及其他公共事业部门的作用,系统地、.有组织地将部分政府职能转让给民间组织,引入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这些改革,缩小了科层制结构中的管理和监督层次,增加了以业务为中心自主运作的团队数量,从而使“金字塔”型的组织变成扁平的组织,也使以管制为主方便官僚的组织结构转换成以服务为主方便顾客的组织机构。
新公共管理运动重视以成果为导向。各个国家比过去更强调成果或者绩效,不但重视投入和工作过程,而且更加重视产出与成果,他们强调目标的明确化,强调为促成结果而采取的责任分配与成果激励措施,并且确立检测与报告成果的评估机制。这种成果导向的改革适用于任何个人和组织,成为其他改革的基础。为此,他们非常重视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开发与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提高行政经费的价值。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用更少的钱做好更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但需要包括增进效率、减少浪费、提高效用方面的改革,而且需要对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全面地重新检讨。传统的公共部门以独占方式经营的供给体系受到挑战,而公共部门间的竞争以及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之间的竞争成为可能。为了提高行政经费使用的效益,西方诸国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做了积极探索,如公共部门内部供给价格的设定、使用者负担原则、民间营利和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签订提供服务的合同、官民伙伴关系的确立等。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放权让利与提高运作弹性。为了鼓励各组织部门和领导者的革新与创造精神,政府引入多种形态的放权让利措施,把运作事宜的决定权尽量赋予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如在财政管理上,政府从微观控制转为宏观控制,在总体的预算范围内达成一致意见,在具体运作上给予各级组织一定的弹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政府将中央人事管理机构的权力(包括录用、工资、辞职、退休等人事管理政策)下放,以期增强运作弹性。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顾客服务导向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西方国家十分强调对顾客需求的回应程度与服务品质,努力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化、行政程序简便化和公共服务人性化。
为此,政府定期调查社会公众对服务项目的满意程度,并与顾客商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为了使顾客选择范围扩大,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引入竞争原理和市场机制。
同时,大量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子化政府”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增强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能力。
在对各个执行机关、单位和管理者赋予更多的运作弹性的基础上,中央领导机关更加关注战略和政策问题,更好地集中于“掌舵”职能,确保政府活动的方向性。同时,政府减少对社会的管制,尤其是对经济的管制。为增强本国的竞争力,不但努力减轻税赋负担,而且减轻由于各种管制对社会增加的负担,增强社会活力。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际机构的不同层次间的合作。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时,大部分国家主张扩大分权,缩短政府与公民间的距离。克林顿政府强调联邦政府对州政府转让权限和形成伙伴关系,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达成目标的弹性。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关系时,大部分国家对日益增加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关系所衍生的新的机会积极回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组织环境已经由官僚组织向富有弹性的新型组织转变;领导环境的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公共部门的范围空间急剧扩大,非营利组织乃至与政府签订公共契约的私人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行政正在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在新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公共行政领导必须审时度势,更新领导观念,转变领导方式,提升领导能力,为公共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当代中国的领导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必须敏锐地分析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勇敢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第一,政治环境的变革。经过30年的渐进式改革和发展,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透明化、法治化、责任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中央到地方,只要是一些重大的决策,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有些还要举行有政府官员、专家、公众代表等参加的听证会。在选举方面,基层选举的民主化程度明显增强,地方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也由原来的常委会讨论通过逐渐转向全委会票决通过。副厅级及副厅以下干部公开选拔、公平竞争的制度与机制逐步完善。为了加强依法行政的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正在抓紧建立政治生活各方面的法律,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许多重要的法律相继出台,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行政公开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多个国家建立了行政公开法律制度,件、记录以及其他政府信息的权利,依法保障公民获取政府文另有30多个国家正在立法。近年来,由于安全生产中的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行政人《员失职、渎职行为时有发生,责任行政问题逐渐纳入议事日程。
第二,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必须把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职能逐步让渡给企业、社会和公民个人,实现以“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对于公共行政领导来讲,必须学会和习惯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办事,不能时时处处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在上项目、筹资金等方面,不能乱批条子、乱打招呼,以免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旅游业、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公共行政领导特别是地方行政领导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怎样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和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政府和企业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要进一步树立公开、公平、公正行政的思想,进一步培养战略决策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
第三,文化环境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和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日益加深,开放文化、自主文化、竞争文化正在取代传统的封闭文化、依附文化和保守文化。公民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崇尚和追求个性化、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自主文化的增长,也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从管理行政走向服务行政,公共行政领导必须从管理者成为服务者。竞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之间、单位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淀和成熟。公共行政领导要善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用竞争推动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同时,作为许多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公共行政领导必须秉公执法、廉洁自律,为社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文化建设方面,公共行政领导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先进文化的引导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第四,社会环境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加深,信息社会初见端倪;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整合面临挑战;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危机管理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公共行政领导要主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主动适应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种种变迁,主动接受网络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全方位监督。
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正在改变人们的城乡观念和城乡治理模式,公共行政领导要平等地对待城乡居民,妥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分层日益明显,利益格局日渐多元化、复杂化,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迅速崛起,这是当今社会不可否认的事实。公共行政领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提高协调各方利益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促进社会的融合与和谐。突发事件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处理不善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公共行政领导要善于建立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