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条
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大凡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但如何把握好这一过程,注重每一个环节,控制好风险影响,增强企业免疫力,构建危机文化,培养员工赶超意识和忧患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企业在兴盛时妄自尊大,认为自己的企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不会受到什么冲击,更不会被市场淘汰,站在方寸之间,夸夸其谈、沾沾自喜,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从大的市场角度研究发展战略,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档次,而是着重于形式主义,盲目扩张,主业不强,副业猛增,热衷于夸大宣传,喜欢搞表面文章;员工不在挖潜内部改造、加强基础管理上下工夫,认为以往形成的东西是一流的,在许多方面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市场不断激发的活力。
这样的企业注定会自寻死路、偃旗息鼓、走向死亡。
深刻的教训比比皆是,秦池、沈阳飞龙、三株等曾经风靡全国的知名企业,兴极市场,红透大江南北,最终香消玉殒。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利润膨胀的同时,缺乏危机意识、在管理上停滞不前,经营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忽视产品质量,轻视企业文化,一味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缺乏全球经济意识,小农经营思想严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样的企业只能是昙花一现,如流星般一闪而过。
相反,百年不衰的知名企业无不把“危机感”作为激励企业员工和促使企业萌发创新理念的原动力,每分每秒都有被淘汰的思想意识,就连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都以“始终战战兢兢,日日如履薄冰”自律。
只有在这种气氛之下,企业经营者才能深挖宽劈,认真研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管理的发展计划和措施,不断创新思维,加强员工培训,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应对各种风险的防范能力。
相比之下,那些目光短浅、管理浮浅者,着实让人不敢恭维。
如果去目资企业参观,你会发现这里除了能明显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外,到处洋溢着勤奋与钻研的气氛。
这家企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国际顶尖的技术,其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消费群体庞大而稳固。
然而就是这样的企业,却以“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作为警言,时刻提醒公司员工加倍努力,奋发进步,时时刻刻都要有竞争的压力和被淘汰的危机。
美国康乃大学曾经作过一个有名的“青蛙试验”。
试验人员把一只健壮的青蛙投入热水锅中,青蛙马上就感到了危险,拼命一纵便跳出了锅子。
试验人员又把该青蛙投入冷水锅中,然后开始慢慢加热水锅。
开始时,青蛙自然优哉游哉,毫无戒备。
一段时间以后,锅里水的温度逐渐升高,而青蛙在缓慢的变化中却没有感受到危险,最后,一只活蹦乱跳的健壮的青蛙竟活活地给煮死了。
“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动物界,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
在美国的汽车制造商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失败案例。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眼中,买外国车的只不过是一些爱表现的名校大学生而已。
因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依旧闭门造车,轻视外国车的设计、制造品质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而这时他们的竞争对手,却通过自己的创新,不断壮大,开创了汽车行业的新格局。
为此,底特律丧失了汽车业的盟主宝座。
现在看来,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命运和温水中的青蛙没有什么两样。
又如,当年上海的“上菱”冰箱销售得红红火火,上海市民曾为能购得一台“上菱”冰箱而庆幸,所以,当青岛的“海尔”开始登陆上海滩时,上菱冰箱厂并不把它放在眼里,但没过多久,上海的冰箱就被“海尔”彻底打败。
又如,上海生产的空调在全国起步较早,牌子老,信誉也不错,但由于它缺乏应有的市场敏感性,没过几年就被地处泰州的春兰空调占领了领地。
“蛙死温水”现象和上面的两个例子道出缺少危机感的危害性,说明了在一种渐变的环境中,即使你已经很成功,已经很强大,但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力且对新变化做出快速的反映,而是贪图享受,安逸于成功的现状,那么当你感觉到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时,你也许会发现,行动的最佳时机早已错过了,所有的行动只是徒劳,等待你的只是悲哀、遗憾和无法估计的损失。
道理虽然这么说,但在现实生活中,令人悲哀的是,“青蛙”的悲剧依旧在不断上演,而且还有逐步加剧的可能。
据调查,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录中消失,或落魄、或破产。
在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时,人们发现,春风得意之时正是这些企业衰落的开始,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忽视了危机的存在,忘记了产品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超前性。
反观在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它们则对危机意识有着另一种认识。
百事可乐公司的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
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并要求公司的年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5%以上。
近几年,百事可乐快速追赶并超过可口可乐的业绩充分说明了“末日理论”的实用性。
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
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当利润达到22%时,他还是说会下降;到了今天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
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
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