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配合的6个链条(3)

(二)衔接配合的6种链条

那么,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究竟是怎么衔接的?都有哪些衔接配合方式呢?我们需要作一番分析,以便研究有效的改善方法和对策。

行政工作的衔接配合,主要有以下6种链条:

1 业务、服务流程的各环节之间衔接

政府为公民提供的许多服务,都有既定的流程。在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单元、各个部门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衔接、协调、配合,否则,无论哪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整个流程的运行。比如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涉及几十个、上百个环节和关卡,需要几十个、上百人签字、盖章,在任何一个环节被卡住,整个流程就难以进行,每个环节的效率高低,都能影响整个流程的总效率。

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链

企业的产权,从所有者到末端执行者之间,中间要经过若干个委托—代理环节。企业所有者对企业产权的关心程度是最高的,但是他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做,需要委托中间管理层和员工来做。这样,从所有者到执行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级级的委托—代理环节。

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国企,以及政府的各项投资和支出,其资产来自公民纳税,从理论上来说,公民是国有产权的所有者。

但公民不可能自己来经营这些财产,需要委托政府运作,而中央政府又要委托下一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要委托国企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国企和事业领导再委托中层干部,进而再委托基层干部和员工,如此形成由上级委托下级,下级代理上级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的链条。

这个委托—代理链条很长。从理论上讲,每个环节上都会有损耗,代理者都会把委托者的对产权的关心程度降低一些。委托—代理链越长,总体效率就越低。

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效率,之所以不如民营企业,是因为它的产权所有者是全体公民,落到末端执行者那里,中间经过的委托—代理链实在太长了,所有者对代理者的监督太弱了。

3 指挥—执行链

上级指挥,下级执行,从中央到地方,也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指挥—执行链条。显然,这种链条越长、环节越多,中间损耗也越大。所以政府层级越多,国家越大,政策的落实也越难。

4 信息传递衔接

这是由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加工、传递过程,由此形成了信息链。政府的每一个层级,相当于一个信息中转站,它将所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取舍加工后,再往上一层级传递。

5 人员变换衔接

一个岗位的工作由于人员的变动,前任者与接替者之间,也有个工作衔接问题。

这种衔接的出现有两种情况:

后任接任前任的工作交接(包括前任帮助后任渡过过渡期);

出差、请假及短时间离开办公室、出巡、外出办事,由他人临时代理本人工作的交接。

6 多人、多部门共管事项的衔接配合

如前所述的食品安全管理,就是由卫生、工商、农业、技监、经贸、药监6个部门齐抓共管的。

中国各类组织的低效率,不仅表现在个人不够敬业、执行工作不到位上,更重要的是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衔接状态不佳,衔接配合不到位。衔接链条上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整个链条就可能偏差很大;每个链条偏差一点点,由多个链条组成的组织系统的结构性效率,就会按乘积的关系加以放大,这才导致中外组织的工作效率的巨大差距。希望集团刘永行曾对比过中韩两国的食品加工行业,并发现了一个很让人深思的问题:设在中韩两国的面粉企业,设备相同,管理人员都是韩国人,但企业的劳动效率却有10倍到几十倍的差距。虽然中国职工敬业精神不如韩国人,但也不至于10个人干的活,还不如一个韩国人干的活多吧?

如果以1∶25劳动效率比例来算,韩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中国人是8小时的1/25,就是19分钟。我们中国企业的员工一天只干19分钟,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直观感觉,但我们企业的整体效率,的确只有他们的1/25。

看来,其中另有奥妙。

就我们单个员工的劳动效率绝不止韩国员工的1/25,也许是他们的60%或者80%,但企业整体效率的确只有他们的1/25。

这些效率损耗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在衔接配合上消耗掉了。由于各个工作单元、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不佳,每个人差一点点,体现在企业整体上,或者整个社会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由于衔接配合内耗的存在,整体效率绝不是单个人效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并不是他们每个人做了我们1.2个人的事,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12个人。整体效率是乘积关系,他们1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倍,10个人的效率,就是我们100个人的效率。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用那么几个人,就能办到我们那么多人才能办到的事,由此也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干的活,只比他们差一点点,但企业的整体效率却会相差25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