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妈妈,我需要您的理解(9)

应试教育是要把书本知识学好,增加阅读量也不是坏事,对孩子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有好处,不是闲书,家长应积极支持,给以肯定。

现在考试的内容,也不局限在死读书的范围上,有许多是灵活运用的试题。家长要转变要求孩子死读书的观念,给孩子读书的自由,不要随便批评孩子,应多赞美孩子,多给孩子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达成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有帮助。

本章解读3

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有一年高考完,有些考生在谈论考试内容时说,这次考试太难了,不要说答得对不对,有些试题根本看不懂,不知道怎样答题。可分数下来后,考高分的人却比往年还要多。

为什么有的人分数很高,有的人看不懂试题呢?区别在于理解能力。

分数上的“两极分化”,说明了考试题正在向“能力”过度,甩掉死读书的考试内容是迟早的事,这就要求孩子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往脑袋里面装,要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所学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给那些围着应试教育指挥棒转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告诉家长,孩子死读书已经不能适应考试的需要了,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指的是对事物的了解能力。理解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考试成绩,在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麻烦。

每个人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人抽象逻辑思维范畴内的认识能力,在心理学上属于理性认识。理解、判断、推理能力都是可以逐渐培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可以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孩子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举一反三地扩大知识范围,让孩子养成理解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从《说文解字》的字面上看“理解”二字,我们首先拆分“理”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由两个字组成,一边是“王”,一边是“里”,“王”我们理解为一个人,“里”就是要进入,好多学生很用心地学习,可学习成绩就是不提高,原因是不知道怎么进入到知识的“里”面去。

走不进去,所学的知识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用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用,所以,学习成绩提高不了。

有的学生冒蒙儿走进去,也找不到条理,理不清头绪,在知识的城堡里“瞎撞”,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成功的几率自然不高。

这样的学习态度像和尚敲钟一样,过一天是一天,只是形式上完成任务,没有真正走进知识的“里”,期望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要想进入知识的“里”,就要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想走进去,就要根据各科不同的特点,在同类知识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同类知识中的相同和不同,然后分析。

“对比”,是在同类的知识中进行学习,要有可以比的知识。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老师说要对比,他把不同类的知识拿过来比,这是错的。

不管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学习,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在脑海里为要学的知识找到同类,就是已存在头脑中的旧知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

在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中,把它们分门归纳,无非是三种类型,即文字、符号、图形。对于文字类的知识,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随处都可以学习,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还要善于观察的细心。

符号和图形类的知识,理科学习的内容较多,怎样学习,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管哪一种学习方法,都是要找到学习知识的规律,深入到知识的“里”,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

就拿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说吧。首先我们要找到基本图形,就是三角形,然后“拆解”三角形,就找到了边和角。

进入到知识里以后,就要努力找到重要的知识点。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学习知识也是这样,要想把知识学好,就要先找到知识的重点,没重点的学习,脑子里会一团糟,理不清头绪,走不进去,也出不来。

要想找到知识重点,还是要在知识中对比,对比后,就可以发现重点到底藏在哪里。找到了,还要思考怎样顺利地掌握重点,通过那条路走到重点的身边。

这需要周密的规划,这个规划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学生平时逻辑性、条理性强,抓知识点准;有的学生条理性和逻辑性差一点儿,这都会影响到达目的的速度,都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能力。

有的孩子可能是各个突破,占领堡垒;有的是过关斩将,顺利无阻,这都要看你选择什么方法了。方法对了,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由朦胧逐渐清晰;方法错了,或者根本不讲究方法,掌握知识就会模模糊糊,一知半解,达不到真正的理解。

学到手,拿得起,放得下的知识,一定是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绝不会是自己还没弄明白,自己还没理解的知识。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对比”、“分析”的方法,进入知识“里”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刚才讲的是图形,如果是符号,想要进入到知识“里”的方法更强调“等关系和不等关系”。 

说了这么多关于“理解”的内容,其实讲的都是“理”,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理”是学习的关键,这阶段的学习还达不到“解”。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条理性,找准方向。

理科和文科的知识各不相同,掌握知识的方法需要你自己有目标地去探索。相同的是,每个学科的知识,都可以运用上面所说的“对比”、“分析”、“拆解”的方法,挖掘知识的重点,攻克知识的堡垒。

做到以上所说的,需要孩子的悟性,悟性高,进入知识“里”就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一点是肯定的,理解能力高,记忆力会自然提高,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