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妈妈,我想自己做一回主(17)

家长放手后,孩子的天性会滋生、发展。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爱问为什么,爱解决问题,爱思考是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家长要给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孩子的好奇心在思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时,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位学生家长对陶行知说:“我儿子昨天把我新买的金表拆了,我狠狠地打了他一顿。”陶行知说:“你打没了一个爱迪生。”学生家长问:“什么意思啊?”陶行知说:“孩子好奇心强,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这位家长很后悔自己的行为,为了弥补过失,带孩子去了表店,让孩子在师傅修表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各位家长要吸取这位家长的教训,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样的孩子放手养,也许会成就一位科学家。

另一位智慧的家长在给孩子自由的基础上,顺着孩子的兴趣,这样成功培养孩子的:

有个初中三年级的男生非常厌学,爸爸、妈妈、老师齐心协力想了好多办法都不管用。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爸爸发现孩子在看一本书,看了两个多小时。爸爸偷偷地看了孩子的书名,发现孩子看的是关于古钱币的书。

爸爸灵机一动,决定从此处下手,马上给孩子讲了几个关于古钱的逸闻趣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爸爸暗自高兴,终于找到了鼓励孩子学习的突破口。

节日或孩子过生日,爸爸会事先准备好几枚古钱币作为礼物送给孩子。爸爸又增加了孩子的零花钱,孩子把钱都攒着买铜钱和书了。

孩子对古钱币的兴趣延伸到课内书了,孩子又返校复读,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还立志考大学。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最终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历史系。

这个故事对家长教育孩子是一种启发。这个成功的例子缘于爸爸的教育方法,如果爸爸不是顺势引导,而是严厉的责骂,无情地否定,这个孩子是不可能成功考入大学的。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要想孩子管得好,要首先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然后再要求孩子。家长要求孩子时,扪心自问,自己到底了解孩子多少?有没有尊重孩子?孩子最需要什么?

你能回答上来吗?如果你能答对,就对症下药,为孩子量身定做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样亲子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孩子也会心理健康地成长。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喜欢偷偷摸摸地监视孩子,不给孩子的心灵松绑,还要捆住孩子的手脚。

有位妈妈看见女儿锁上了抽屉,就怀疑女儿做了什么坏事,趁女儿不在家,偷偷打开抽屉,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女儿发现后跳楼自杀了。妈妈很后悔,每天嘴里重复着一句话:“妈妈就想知道你写了什么。”

这位女生死前曾跟朋友说过这样的话:“妈妈不信任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青春期的孩子都把自己的小秘密藏在抽屉里,这大大激起了家长的好奇心,不理解孩子的秘密为什么不让父母知道,所以往不好的地方想得多。为了一探究竟,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地打开孩子抽屉的锁偷看孩子的日记,看了才放心。

其实,孩子的所谓秘密,在大人眼里并不是秘密,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孩子当秘密,郑重其事地锁起来。

是不是秘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任意侵犯孩子的内心世界,窥探孩子的秘密,不信任孩子,戳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爱孩子,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忘了尊重孩子,好方法是投其所好的与孩子交朋友,赢得孩子的信任。

家长可以这样做:看到孩子的日记和书信,主动交给孩子;听到找孩子的电话,即使是男同学打来的,也要交给孩子听,自己避开;孩子不想说,不要刨根问底地打听孩子的事,不随便动孩子的东西,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把父母作为朋友,主动倾诉心中的快乐和烦恼。

可现在的许多家长偏偏打着爱的幌子,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视线内,孩子好像是笼中的鸟儿。爸爸妈妈喂食,给水,就是不打开笼子的门,不让鸟儿自由地飞翔。

可孩子是有独立思维、有自尊、有平等权利的人,不是鸟儿,也不是家长的宠物。家长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孩子怎么能超越家长呢?怎么能满足家长光宗耀祖的期望呢?

亲爱的家长们,不要总抱怨孩子不听话,要经常反省自己,想想自己青春期时的感觉,您就理解孩子了。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快乐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