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妈妈,我想自己做一回主(15)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兴趣的牵引,才能更快乐,才能有成绩,才会成为有尊严的人。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真正懂得怎么爱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独立意识强、思维空间大、自信心强、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也快乐无比,依赖父母比较少。

这种成功教育来自孩子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得到了爱的满足,有安全感、心理健康,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发展上了。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进入了一个误区,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孩子对父母越依赖越好,依赖让父母得到爱的满足感。

孩子自由的多少与今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控制了孩子的自由,就缩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就捆住了孩子的手脚,家长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就越远。

当然,父母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任孩子我行我素,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漫游,是要家长掌握好管理孩子自由的“度”,既放手又关注,否则,本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家长给孩子自由时,要放宽政策,允许孩子犯错误,哪个人在探索的路上不犯错呢?错误和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能给孩子带来反思和成功。

要想孩子发展,就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自由中发展。

本章解读2

了解人性对自由的渴望

从古到今,人性本能中对自由就有渴望。古代代表人物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从破石而出那刻起,就在为自由而斗争。他不服凤凰管,不服天宫王位辖,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当大王,都是为了摆脱一切束缚,达到彻底自由的生活状态。他的所为在争取自由。自由,是他始终追求的目标。

孙悟空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向往自由。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五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让人同情,让人难忘。

《西游记》的电视剧,拍了又拍,大人、孩子看了又看,是因为孙悟空的身上凝聚了正义、自由、美好的品德,更可以从他身上得到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气。孙悟空是现代人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藏在我们人性中的本我,对自由的冲动和渴望。

从人性对自由渴望的角度去探究,自由包含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两个层面的含义。

人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种追求,折射出人性的自由意志,如享受山珍海味,欣赏视听艺术,感受丰富感情,超越自然,遨游太空等。

人对精神的追求也是上到天,下到地,无边无际的。

从古到今,人类世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这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倾向于自由的造化。

自由,使人类超越自然与现实的局限,对精神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求,也在不断超越。

虽然历朝历代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层出不穷,究其本质,自由是贯穿人性始终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逆反心理严重的原因不是缺少关爱,而是得到太多来自家庭无法摆脱的、无原则的关爱。

这些无法拒绝的关爱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孩子不愿接受来自家长的,违背自己意志的关爱方式,又躲不开、逃不掉,时间久了,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都疲惫不堪了。

心理学上称这种打着爱的大旗,做着强迫孩子接受的结果叫“爱的伤害”,这是孩子产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

爱,如果不是接受的人可以选择的,那么,孩子的被爱是被动的,没有自由权的。

自由权,人性本能的欲望,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那么被爱的人就会感觉自己无能,产生羞耻感,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继而被自暴自弃的情绪所代替。

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超越生命本身的,是所有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有个初中三年级的孩子,给父母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