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妈妈,我想自己做一回主(14)

看到了孩子的心里话,了解了孩子的心声,在自我反省的同时,教您调整思维,改变教育方法。

家长思考题

(1)您知道孩子想独处吗?

(2)您知道孩子讨厌唠唠叨叨吗?

本章解读1

认识自由与发展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想自由的生活和学习,不愿意被父母管得太严,看得太紧,可父母不管孩子怎么想,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家长认为 “管”是爱孩子,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想让我管,我还不管呢!

家长管孩子是应尽的责任,怎么管,学问就大了。是孩子喜欢,愿意接受的管,还是孩子反感,被动接受的管,这是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

孩子要去登山,父母说:“不行,那么远,不能去。”孩子要去听明星演唱会,父母说:“追星有什么用,在家写作业吧。”孩子要去海边玩,父母又说:“不行,太危险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孩子吃的、穿的、玩的、和谁在一起,父母都要管。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由发展。

家长管孩子严、多,本意是怕孩子吃亏、受伤、出意外,结果呢?人们抓得越紧,越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家长想掌控孩子的所有事情,却催生了孩子逆反的情绪。

去年,汕头就发生了孩子在老师办公室要掐死妈妈的事。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孩子老师打电话给妈妈,说他的儿子没写作文。妈妈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当许多老师的面,把儿子写作文的纸撕得粉碎,扔到地上。

儿子愤怒了,猛地扑到妈妈的身边,双手掐住妈妈的脖子,恶狠狠地说:“我掐死你!”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儿子才住手。

从此,儿子不跟妈妈说话,也不吃妈妈做的饭。妈妈请心理医生看过都无济于事。最后,儿子的成绩开始快速下降,跟别人飙车,离家出走。当接到警察的电话,在派出所看到冻得发抖也不愿回家的儿子时,妈妈晕过去了。

后来,妈妈反省自己,过去对儿子管得太多了,甚至不让儿子跟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让儿子一个朋友都没有。

妈妈改变了教育儿子的办法,认识到对孩子态度强硬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家长应该理智地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妈妈的改变,换回了儿子的快乐和健康,恢复了母子深情。

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家长在对待孩子时,却没有找对办法。对孩子说的话,让孩子做的事,都局限了孩子向既定目标发展的脚步。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家长这也不让,那也不行,要孩子完全听自己的。家长按自己意愿塑造的孩子,充其量是自己的翻版,怎么能超越,怎么能“成龙”呢?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实际生活中对孩子的要求是矛盾的。很多事情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家长想和做的矛盾,是在复制自己,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

解决问题,家长要深刻认识孩子的自由和孩子发展的关系,调整对孩子自由的弹性空间,掌握给孩子自由的“度”。

家长的包办代替,看似杜绝了孩子的危险,减少了问题,本质上使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造就”了孩子的无能。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发展能力。

家长的爱成了孩子个性发展的绊脚石。

父母要孩子成 “龙”成 “凤”,必须给孩子自由选择权。因为孩子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的;孩子的自信,是在动手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主意识,是在父母放手后养成的;孩子的自我肯定,是在劳动的收获中确认的。

以上所有品质、能力,都是孩子成功的垫脚石,都是孩子从做中获得的。家长要丢掉原有爱孩子的模式,给孩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孩子会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创造、去发展。

兴趣,是智慧的催化剂,有兴趣,才有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在兴趣的累积和叠加中,焕发出活力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