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们!(3)

民智确实史无前例地开化了,朝廷的大员们却发现新式学堂出来的学生不但没有成为“通儒”,反而成了不尊重孔教、随意侮辱官吏、敢向衙门说三道四、动不动就联名发电抗议圣旨、对干预朝政有着不同寻常热情的一群祸害:比年以来,士习颇见浇漓,每每不能专心力学,勉造通儒,动思逾越范围,干预外事或侮辱官师,或抗违教令,悖弃圣教、擅改课程、变易衣冠、武断乡里,甚至本省大吏拒而不纳,国家要政任意要求,动辄捏写学堂全体空名,电达枢部,不考事理,肆口诋,以致无知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藉端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不独中国前史、本朝法制无此学风,即各国学堂亦无此等恶习。士为四民之首,士风如此,则民俗之敝随之。治理将不可问,欲挽颓风,非大加整饬不可。国内大学堂的学生如此,到外国读书的留学生更甚。

清廷首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在一八七二年即同治十一年,主要是为应对洋务运动和帝国外交的急需。至十九世纪末,派出的留学生总数也不过百人。辛丑年后,朝廷“奖励游学”,国内一时间形成留学热。一九○三年,清廷著名大吏张之洞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美国,《纽约时报》刊出特别报道,称张之洞之子自费留学之举“引起当地舆论密切关注,并使当地那些达官贵人大为震惊。一般认为,这是国家有希望的进步迹象”。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去了日本。有资料显示,截至一九○五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就有八千多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家气象让中国留学生大开眼界,以致人人认为看见了新世纪。这种情绪的代表人物,是因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的梁启超:戊戌亡命日本时,亲见一新邦之兴起,如呼吸凌晨之晓风,脑清身爽。亲见彼邦朝野卿士大夫以至百工,人人乐观活跃,勤奋励进之朝气,居然使千古无闻之小国,献身于新世纪文明之舞台。回视祖国满清政府之老大腐朽,疲癃残废,肮脏躐蹋,相形之下,愈觉得日人之可爱可敬。日本以皇室发动全面改革的明治维新著称于世界近代史。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封建桎梏,迅速崛起为东方近代化强国。然而,这却给辛丑前后的大清帝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九○三年一月三十日,大清国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春节大年初二,数百名中国学生聚集在日本东京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十八番地的留学生会馆,参加一年一度的新年恳亲会。所谓一年一度,是因为这样的恳亲会在日本已经举办过两届。第一届于一九○一年一月一日举办,当时没有朝廷官员参加,是一个纯粹的民间聚会;第二届于一九○二年二月十日举办,大清帝国驻日公使蔡钧和朝廷指派的留学生监督钱恂出席,蔡钧和钱恂还被推举为会馆的正、副会长——恳亲会由此变成了官方行为。第三届恳亲会,公使蔡钧和新任留学生监督汪大燮根据惯例再次出席,只是这两位朝廷命官此时的心情格外紧张。

这两年,清廷的大员们被一个新名词所困扰——学潮。

学潮伴随着教育新政的颁布和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开始,这是朝廷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一九○一年夏天,浙江大学堂的孙姓教习给学生出的作文题竟然是《罪辫文》,即要声讨男人的辫子,辫子问题涉及满清政府的统治。更严重的是,一个学生作文中的“本朝”一词,被阅卷的高年级学生改成了“贼清”二字,这不是明目张胆的造反是什么?接着,还是在浙江,一所中学的学生因不满校方的思想控制公然宣布全体退学。自那以后,全国的学潮一发不可收拾。一九○二年,上海南洋公学数百名学生全体退学,而这一轰动事件的起因本是一桩小事:教习郭某禁止学生阅读报刊,学生恨之,在其教桌上放了一个空墨水瓶,郭某发现后大发脾气,找茬处分了一名学生。谁知,学生们的脾气比教习大得多,先是与校方谈判,然后是一个班宣布退学,进而演变到全校学生与校方对峙,最后导致学生全体退学。此事成为社会舆论争论的焦点是:当今的学生为什么“一饭之微则散学,一事之末则散学,一言之细则散学”?

有识之士指出,学潮频起是因为六种观念的输入:自由,平等,革命,流血,团体,民权。

一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农历壬寅年三月十九日,一个名叫章太炎的留学生带头,决定在日本东京上野精养轩发起一个纪念会,纪念会的全称是: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这个名字很奇怪,非看由章太炎亲笔写下的宣告书不能明白:“……维我皇祖,分北三苗,仍世四千九有九载,虽穷发异族,或时干纪,而孝慈干蛊,未坠厥宗。自永历建元,穷于辛丑,明祚既移,则炎黄姬汉之邦族,亦因以澌灭。回望皋渎,云物如故,维兹元首,不知谁氏。支那之亡,既二百四十二年矣……”——章太炎认为,中国从尧舜始,已有四千九百九十年,漫长的历史一直是汉人的天下,然而这个天下到明末截止了,现在是异族统治着中国,因此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前朝的遗民和亡国奴。

纪念会为什么选择在农历三月十九日召开?

因为这天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

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最终没有开成,因为前一天日本警视厅警告说,这件事将严重影响日本国与大清国的外交关系。

日本警方讯问了中国留学生章太炎:“诸君是清国何省人?”

“余等皆支那人,非清国人。”

“士族,抑平民?”

“遗民。”章太炎,浙江余杭人,时年三十三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