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很可能就是新贵约翰尼圣经的经历。对自己失败的行动进行了一番思考后,他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计划:直接去夜总会,找机会和目标对象搭讪……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施以致命一击。
第二则报道:一个女人抱怨有个家伙跑到她家后花园偷窥。警方赶到后,发现厨房门上有一些痕迹,是企图偷偷进去而留下来的。从那些痕迹来看,手法显然很笨拙。也许这和第一则报道存在着某种关联,也许二者完全无关。第一则新闻事件出现在第一起谋杀发生的八个星期之前;而第二则新闻报道则更进一步,比第一则还要早四个星期。不难看出,都是以月为单位出现的。除此之外,作案模式变了,偷窥者变成了攻击者。当然,还可能有被他漏掉的其他新闻报道,或来自其他城市的消息。虽然这样会导向五花八门的假设和猜测,但圣经约翰还是乐于追踪阿伯丁的这条线。第一起谋杀案发生在阿伯丁。第一个被杀害的人通常都是当地人。一旦凶手的自信心开始膨胀,他就会转移战场,去更远的地方。但是第一次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书房门外传来几声胆怯的敲门声。“咖啡准备好了。”
“我马上就出去。”
说完他又回到电脑前。他知道警方将会忙于合成凶手的照片,分析凶手的心理情况。他想起当年也有个精神病专家对他做了一系列心理分析。你会觉得此人是个权威人士,这都是因为他名字后面的那一长串头衔:理科学士、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医学学士、牙医协会和皇家病理学学院成员。这些头衔一如他最后给出的报告,对于揭露凶手的真实身份毫无意义。圣经约翰几年前就曾在一本书中看过此人对他的心理分析。符合实际情况的很少,他也努力做了修正。据估计,那个连续作案的杀人犯性格内向孤僻,几乎没有关系密切的朋友,所以他强迫自己变得合群一些,尽量多与人交往。分析中还说,这种类型的人缺乏能动性,害怕成年人之间的接触。因此他专门找了一份对能动性和人际接触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至于其余的推测,大都是些废话。
连续作案的杀人犯往往有过同性性行为的经历,但他不是同性恋。
他们通常都是单身汉——告诉约克郡屠夫①试试。
①约克郡屠夫本名彼得威廉苏特克利夫,是英国一名连环杀人犯,一九八一年因谋杀十三位女性和袭击另外一些被害人而被判入狱。他有一名妻子,直到他被捕前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
一般来说,他们的大脑中回荡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向善的,一种是邪恶的;他们收集武器,并且会给它们起宠物的名字;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穿着女人的衣服;有些人对巫术或怪物非常感兴趣,并且喜欢收藏带有性虐待内容的色情图片和书籍;许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地带,里面藏有诸如兜帽、玩具娃娃和橡胶潜水服等物品。
他环顾了一眼书房,然后摇了摇头。
那位精神病专家只说对了几点。没错,他承认自己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和大多数人没有两样;没错,他爱干净整洁;没错,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但不完全是因为纳粹主义或集中营);没错,他是一个善于花言巧语的说谎者,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类有轻信的毛病,容易被谎言蒙蔽;没错,他提前就对杀人行动做了周密的计划,如同现在的“新贵”。
那个图书管理员还没有整理好旧报纸的借阅者名单,围绕对圣经约翰案相关资料感兴趣的人所进行的调查也毫无结果。这是坏消息。当然也有好消息。由于媒体近来对早先的圣经约翰杀人案又产生了兴趣,他找到了其他一些谋杀案的详细报道,那些谋杀案至今悬而未决,足足有七起。有五起案子发生在一九七七年,一起发生在一九七八年,而另外一桩案子则是最近才发生的。这些信息让他得出了第二个假设。也许新贵约翰尼很早就出道,接连六次作案,然后是长期的沉寂,直到最近才重出江湖。那段时间他可能出国了,要不就躲在某个收容所,也可能在他的女朋友那里,女朋友的存在让他不再觉得有必要杀人。倘若警方一丝不苟的话——他对此很是怀疑——他们就会关注那些在一九七八年或一九七九年结婚,而最近又离婚的男人。圣经约翰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资源去做这样的调查,这无疑有些令人沮丧。他站起来凝视着书架,若有所思,但并不是真的在盯着它们看。有一种看法认为,新贵约翰尼圣经就是圣经约翰,而目击证人的说法存在着漏洞,是不准确的。于是警方和媒体重新启用了当初的模拟照片和画像。
危险。他很清楚避免这种猜测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出约翰尼圣经。模仿不是最诚挚的奉承方式。它可能还有着潜在的危害。因此,他有必要把约翰尼圣经找出来。要么他自己找,要么把警方的视线引向他。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