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前,上大学只有推荐一条路。当顾雏军选择了这条路之后,他做出了100%的努力。
“那个时候你必须做100%的努力,必须做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不然的话冒不了头啊。如果你不努力工作,你不努力去赢得农民的好评,那你一点机会都不会有,你就只能是一个绝望的农民。”
然而在那个荒谬的年代,顾雏军的努力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因为顾雏军的家庭没有背景,他又不属于根正苗红的范畴。当年,村子里有一名“有背景”的女青年被推荐上了大学,这让顾雏军很是窝火,同时也刺激了他,让他更加发愤努力。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上大学当科学家的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
1977年,对于几千万插队知青和返乡知青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在泰县,顾雏军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返乡知青(因为泰县不是全国插队点)。顾雏军的优势是明显的——当时的农村知青,有几个的家长是大学毕业生呢?虽然顾雏军常年和母亲生活在农村,但父亲的遗传和影响都在。顾雏军从小聪明过人,心中的梦想又使他即使在插队期间也没有放弃学习。
“我在农村的时候还算是比较用功的,那个时候有空闲时间一般就看书。”顾雏军如此回忆。
高考是顾雏军人生的第一个战役,结果他大获全胜。
“当时我们那一届是370多个人在这个公社考大学,真正录取的就我一个人。后来有一个扩招的,所以实际上是两个人。当时我填的志愿都是各个大学的物理系,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一个是复旦大学物理系,一个是南京大学物理系,这是主志愿;还有副志愿,第一个是扬州师范学院,第二个是南京化工学院,第三个是江苏工学院,也就是后来我上的那个学校。我填江苏工学院内燃机专业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我以前开过拖拉机,因为那一届我们都不相信考完了就可以上了,认为考完了以后还会下来调研,还会推荐等等。你原来学什么的会有帮助,所以你总得找点有联系的。我们考完了以后,其他考生都感觉考试很糟糕,只有我的感觉比较良好。我们那个时候考试也是个政治任务,我记得当时是公社的革委会主任陪着我一起到县里去改志愿,把这个主志愿变成副志愿,以增加录取的几率——因为不能光头啊,不能一个都没考上吧。”
1977年,18岁的顾雏军在本公社37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当时还是重点大学的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的前身)。顾雏军的命运从此改变!
顾雏军终于从泰州仓场村的土路上走出来。他走到了镇江,走到了北京,走到了伦敦,走到了纽约……当他纵横四海,呼啸九州,成为掌控5家上市公司的家电产业英雄时,是否还记得家乡的土路、家乡的父老?
人们说顾雏军没有忘记家乡。有一次回乡,看到道路条件很差,顾雏军慷慨解囊,与村里另外一人共同出了10多万元修了村子里的公路;村里有人得了白血病,他也掏了不少钱;1991年,村子里发洪水,顾雏军捐了一辆中巴车……
成了大老板的顾雏军虽然很少回乡,但他不可能忘记洒在家乡的汗水,忘记在家乡度过的18年的岁月。顾雏军成功过也辉煌过。他成功和辉煌的根基就深埋于家乡的土地。
如今,顾雏军失败了。锒铛入狱的顾雏军正在反思什么?他会想到泰州吗?他是否想到过其实他失败的种子也深埋于仓场村的土地上了呢?
早在家乡时,顾雏军的倔犟和认真是出了名的。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相信真理,觉得黑就是黑的,白就是白的。所以,现在我身上还是能看到这个性格特点。我当年在农村劳动时有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抄大字报的时候,我有一段是竖着写的,然后我们那个书记告诉我,怎么可以竖着写?所有报纸上都是横着写的。我为这个事情特意去问我的一个中学老师,这个老师跟我是很好的朋友,当时他也在抄大字报。他说报纸竖着写的很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很多报纸是竖着写的。他最后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标题竖着写,内容都横着写。当时我就气极了。后来他晚上来找我道歉。他劝我说我在农村待了很多年了,不能得罪他,我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机会。当时我说不管你怎么样,我们不再是朋友了,我们以后不会再谈任何事,我们的故事结束了。我说你心里很清楚,不仅题目有竖着写的,内容也有竖着写的,这是个很简单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真理,而你没有维护真理。”
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而顾雏军的性格是在18年的农村岁月中形成的。坚韧、认真、机敏、胆大——这些是他成功的因子;倔犟、暴躁、任性、狂妄——这些是他失败的元素。
顾雏军无疑是一个具有复杂人格的复合型人才。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个具有过人智慧、眼光和胆略的技术型企业家;但在这个学者和企业家的身后还有一条隐而不见的农民的“尾巴”,正是这条“尾巴”使他志在光宗耀祖,使他好大喜功,使他欲望膨胀,使他身败名裂。
今天仓场村已没有顾家人的踪影,只有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矗立在那里。村里人说,那是顾雏军有钱之后盖的。
西风残照,顾家小楼。但顾雏军的故事并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