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于官宦人家(2)

濂溪先生本籍湖南道县,汝南伯是他的封号。古时候称呼一个有名望的人,往往叫他的封号或官名谥号。假如详加推究,周家既然是濂溪先生之后,那就算是湖南人了,但自称湖南人就不免显得平常了一些,而用汝南伯这个爵位名来标示,颇能增多几分荣光,这就是为什么周家人夜里出门打的灯笼上要写上“汝南周”几个字的原因。

在宗法社会的中国,人们的家族观念、同乡观念很重。读书伊始,就要熟读甚至背诵四字一句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及年长,还要了解家族的历史,以不忘根本。《百家姓》在每个姓之后,还注明该姓源自何地。如赵姓,注文说是“陇西天水人也”。有一位姓赵的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辟了宋朝天下。《百家姓》大约是编成于宋朝,编者把皇家的姓氏列在首席,巴结之意不言自明。至今还有些搬弄旧学的学者,提到宋代时,掉上一句“天水一朝”,生活在家族制度已经解体的社会里的学生们读了简直摸不着头脑。

周老先生追本溯源,攀扯名人,他的三个孙子也隐隐约约地受了些影响。鲁迅曾模仿老祖宗写过几首吟咏莲花的绝句,老二周作人年轻时写的诗文也署过“汝南介孙氏”。后来接受了新思想,他们就不把这陈腐的东西当回事了。我们都记得,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未庄的名流中,被远近乡民称颂敬畏的有两家人,一家姓赵,另一家姓钱,正好是《百家姓》的头两个姓,真可谓数一数二。似乎是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主人公阿Q是个流浪汉样的人,大家觉得他有没有姓无关紧要,但他本人看到人家(尤其是赵家)有名有利,十分钦羡,渐渐地觉得自己似乎确凿地也姓赵了。然而,赵家老太爷岂能容忍这种僭妄的行为?

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可怜阿Q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想攀附名流又挨了打,更何况搞革命、分田地,他就更沾不上边儿了!

周家虽然不像赵家和钱家那样气势非凡,但在这座城市里也是颇有威望、令人敬畏的。

周家新台门的建筑规格相当阔气,一共有三进。第一进是大门和仪门,大门内有门房,仪门上挂着匾额。周福清点了翰林后,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仿佛是一张巨幅的名片,让来访的客人一进门,就看出主人的身份,可以就此说上一番让主人高兴的话。

匾额的蓝底上写翰林两个金字。在两个大字旁边,是一行泥金小楷,道是:“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新台门的大厅上有一块匾,写着堂名“德寿堂”三个字,两旁柱子上有副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副联看起来颇为眼熟——原来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出现过,那是在鲁镇的阔人鲁四老爷家里。“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土豪劣绅扮出一脸的光明正大之相,大讲天理人道,克己复礼,其根本却是虚伪的、欺骗性的。从鲁四老爷的行为中可以看得分明。

这所宅子的后面是一个花园,大家叫它百草园,是周家孩子们小时候游玩的地方。

点翰林

祖父周福清生性率直,讨厌客套虚文。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言语尖刻。他之所以养成这样的性格大约与他青少年的遭遇有关。他小时候家里遭了不幸,经济拮据,无力请教师来家里教他。但他很好学,于是只好到三台门族房书塾中,旁听塾师讲经义或时文。慢慢地听出些门道。那时族中别的家大多富裕,能把塾师请到家给孩子上课。为使阖族子弟可以相互听讲,各家讲课时间有意错开。周福清就趁这个机会跟着听讲。他天资聪颖,领会得快,因此收获很大,被族人称为“收晒晾”(意为趁便得利)。不出钱而听讲,自然要受人讥笑。家族子弟,既是一家人,也是竞争对手。周福清的父亲,一生没有什么作为,可是他的堂兄周一斋却给家族挣得极大的荣誉,中了道光甲午年的经魁,后来升国子监学正、内阁中书,议叙员外郎钦加四品衔,在清政府从太平军手里夺回绍兴府后,一斋办理恢复地方政府等事务有功,得到朝廷嘉奖。这对周福清不能不是个刺激。他曾发誓,一定要取得功名,为父母争口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苦读,周福清30岁那年考中了进士,点了翰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