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于官宦人家(3)

鲁迅三兄弟小的时候,常听人们讲起祖父点翰林的喜讯传到家里的盛况,却为喜悦中的一点不和谐而纳闷。

那年春天,绍兴城里来了六个报子,每人手里拿一面锣,边走边敲,一时引动不少人出来观看。大家知道,本城有人要当官做老爷了。这几个人叫做“京报”。因为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消息传得很慢,进京赶考举子的家人天天翘首企盼,不知结果怎样。如何把考中的喜讯快速地传到考生家里?“报子”应时而生,这些人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新榜,查明考生的籍贯,星夜飞奔去报。

报子到新榜进士家,主家应该供膳宿,报销路费,还要给赏钱。给多少呢?要看名次的高低,也要看主家财力怎样。本来,报子不远千里奔波,很是辛苦,而主家有了大喜事,图个吉利,应该多给一些的。但钱不是随便可以拿出去的东西,因此主客双方往往因为赏钱的多少争执不下,有时候几天解决不了。

那一点不和谐因素倒不是因为赏钱问题。报子的锣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引来很多人看热闹。他们走到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前,把锣越发敲得响。全台门的人都出来看。报子进了大厅,齐声叫喊道:“请老太太拿金簪来拆封!恭喜周福清老爷点了翰林了!”

周福清的母亲姓戴,娘家也是官宦人家。已经有好几个人进来对她说,报子正在向家里赶来,要她出去迎接。但她稳坐屋内,不慌不忙。直等到报子进了大厅,她才缓缓地从屋里走出来。

厅堂里黑压压跪着一群人,那都是周家三台门房族人。他们感到光荣,跪谢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倾几十年的心血培养出一个官人。门外吵嚷拥挤的是邻居们。

报子递交报帖给老太太。她取下头上的金簪,挑开封口,打开看,上面写着:捷报 贵府老爷周福清,辛未科会试,中试第一百九十九名,殿试第三甲第十五名,朝考第一等第四十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有人走过来接过报帖,将它贴在大厅的墙上。

老太太拿出一笔赏金给报子,他们回报局去了。老太太也不管厅里跪着的族人,径自回到屋里。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兴。后来,亲族中给她报信的人说,当他们进屋告诉老太太这个喜讯时,伴着外面隐隐传来的锣声,老太太却放声大哭。他们诧异地问,遇了喜事为什么哭?老太太连声叫道:“拆家者!拆家者!”

果然,多年后,她的儿子因为科场案发,被皇帝判了死刑,缓期执行。迷信的人说,是老太太在大喜日子里哭喊“拆家者”播下了不吉利的种子。

其实,仔细想来,老太太不管怎么说还是高兴的。喜极而泣,是人情常有的事。喜极而悲,在她这样的年龄也是可以理解的。官与“拆家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做官固然带给人荣耀和威权,但也很不保险,得来难,失去易,如果在皇帝身边侍候,更要万分小心,君不闻“伴君如伴虎”,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掉脑袋。即便是把官平安地做下去,也还很可能拆家。因为,做官发财,家业一时兴旺,儿孙们就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会到流落街头的地步!

老太太也许正是想到这一点,才放声大哭的。她有亲身体验。

她的娘家也是高门大族——戴家台门离周家老台门只有几十步路。周福清小时候,戴家正当鼎盛。他到姥姥家玩,看到表弟们吃穿都很阔绰,身上都有两个银袋,大块的银子装大银袋里,小块的银子装小银袋里,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经常不分亲疏请客吃饭,谁想去吃谁就去。在街上买东西摆阔,总是要最贵的。付钱时从银袋里胡乱抓一把银子出来,零头从不让人找。卖家都知道他们的脾气,恭维一句:“少爷真好,真爽气!”他们就得意洋洋地走开去。就这样进少出多,家道渐渐地败落下来。

所以老太太说了这样一句看似不吉利的话,在她实在有说不出的苦处。跪在下面的周家男女老少,哪里知道其中的含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