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于官宦人家(1)

属于“台门货”

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府城东周家新台门诞生了一个男孩,阖家欢喜。消息传到遥远的北京,这孩子的祖父、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也很高兴。报喜信中请他这个周家最有学问、辈分也最高的男人给新生儿起个名字。正巧,这天有个姓张的官员来访,老先生就不费脑筋决定道:这孩子就叫阿张吧。又一想,觉得“张”字太常用,于是就找个同音字“樟”(一种乔木)。这孩子的大名叫樟寿,小名唤作阿樟,字豫山,含有豫章之材的意思。后来,因为“豫山”读起来跟“雨伞”谐音,让人取笑,就改为豫才。这个长孙后又多次改名,在新学堂用的是“周树人”的大号,成为作家后还用过百来个笔名,但以笔名“鲁迅”闻名天下。

鲁迅一直到13岁才见到祖父。小时候常听人们讲他的故事:如何勤奋读书,如何中举中进士,在外地做官,又到京城做官。他想象不到外地和京城会是什么样子。祖父在他脑子里只是一个模糊的了不起的人物而已。

祖父之所以在大家心目中有这么高的威望,是因为他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这在读书做官的时代是十分荣耀的事。

周家是个大家族。从他们居住的台门就可以看出来。所谓台门,就是指大宅邸,是做官人家或巨商富贾们营造的宅子,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很有势力,远近敬畏。周福清经常以本族的发达史来激励后人,他在一篇写给后代的家庭教育读本《恒训》中说:我们周家在明朝万历年间,就达到小康的水平了,此后世世代代耕读延续。到了乾隆年间,就有了老七房小七房,田产超过一万亩,开的当铺有十几间,可以称得上是大族。也就是说,乾隆年间是周家的鼎盛时期。后来,因为家人不知节俭,资产渐渐丧失,到他这一代又降落到小康水平。周福清一向以保住大家族的地位并使其更发达为己任。

毕竟是官宦人家,周家的人那时候还是相当受人敬慕的。作为周家的后代,从台门里走出来,自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生来要读书做官,他们不会也不能干粗活。在绍兴的词典里,他们是所谓“台门货”。

晚上出门,家里的仆人在前边打着灯笼,黄色灯壳上分明有三个黑色的大字:“汝南周”,表示本族从中国的中原地区迁徙过来。汝南在河南省西部,周家怎么会千里迢迢来到绍兴呢?一般中国老百姓不愿背井离乡,更不愿从经济发达、文明昌盛的中原地区到南方既穷苦又不安全的海边,除非有了天灾人祸。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经常受外族的侵略,就在宋朝,金兵曾攻占了首都汴梁,把徽、钦二帝当作俘虏抓走了。康王赵构领了一班人,与金兵对峙,但节节败退,一直跑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后来又跑到明州(现在的宁波)。所幸,因为官军和民军的奋力抵抗,局面有所缓和。赵构在越州安营扎寨,便又摆起皇帝的谱来。越州地方的军民联名上表,请求他为这个临时首都赐名。他期盼王朝在南方重新发达起来,获得力量收复失地,于是取了古书上“绍祚中兴”的意思,把越州改名为绍兴。不多久,他觉得绍兴地方太小,门面不够壮阔,就迁都到杭州,而把年号定为“绍兴”。

那么,周家的祖先可能是为了躲避金兵,从中原的河南省来到绍兴的。从那时到鲁迅的一代,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很多事无可考证。周福清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填写的履历上,比较具体地说出自己的先族,是宋代的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周福清在履历表里写道:“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可见周家这位先祖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被读书人当作道德典范来供奉。他的那篇风韵高古、简洁洗练的《爱莲说》至今传诵不衰。亭亭静植,出污泥而不染,是莲的品格。他本人也养成一种好洁净的脾气,喜欢靠近有莲的池塘和小溪居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