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找个现管,充当靠山(1)

 

● 后台瘫痪,物是人非

几年未归,北京却是沧桑剧变,物是人非。最大的变化是皇帝换人了,时代不同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腊月初五,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载淳不幸病逝,庙号穆宗。据史料记载,同治皇帝是得天花死的,他死得很突然,谁来继承皇位是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子嗣。他死之前,皇后阿鲁特氏倒是怀孕了,可他死后不久,阿鲁特氏就自杀了。

关于阿鲁特氏自杀的原因,史料上有多种说法,但归纳起来都逃脱不了一点:这事和慈禧有关,极有可能是她逼死了阿鲁特氏。慈禧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儿媳呢?她儿媳腹中那个胎儿,有可能是皇位继承人啊,难道她要让自己和儿子绝后吗?

 

慈禧确实是让自己和儿子绝了后,她太狠了。她的这种狠,其实是为了成全她的政治野心和利益。因为阿鲁特氏腹中的儿子一旦继承皇位,那她就是太皇太后了,就不能垂帘听政了。在野心和亲情面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野心,于是残忍地逼死了儿媳妇。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死后如果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一位侄子来继承皇位,同治皇帝的侄子只有一个,他就是道光帝的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时年6岁。溥伦虽然是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选,可他却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颙瑆的后代。

溥伦的父亲载治,是颙瑆第二子绵懿的第三子奕纪的儿子。奕纬无后,奕纪便把载治过继给奕纬。这样一来,溥伦的血统就远了去了,他算不上皇族近支。大权独揽的慈禧也不会让溥伦继位,她要强暴祖宗“以父传子”的家法,仿模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兄传弟”的做法,拥立醇亲王奕譞的二儿子载湉(1871—1908)为帝。

醇亲王是慈禧的亲妹夫,那么载湉就是慈禧的亲侄子和亲外甥。慈禧选择载湉不单单是因为她和载湉关系亲近,而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载湉和同治同辈,载湉继承皇位后,她仍然是太后,仍然可以垂帘听政,统治帝国。另一方面,载湉只有4岁,容易控制,她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在载字辈中,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已经17岁了,他完全可以继位亲政。但就是这个缘故,慈禧才不选择他。

而载澄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经常带同治皇帝到处逛窑子、玩小姐,久而久之,同治皇帝染上了梅毒,最终不治而死。慈禧因此恨透了载澄,她当然不会拥立载澄这样的人做皇帝。这种说法多见于野史,但符合载澄的本性,他也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再者,慈禧和奕訢已产生了矛盾,她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奕訢的儿子。

就这样,4岁的载湉走马上任大清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光绪皇帝。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4年的傀儡皇帝生涯。此后,他的一切,都由他的大姨妈和四伯母——慈禧做主,包括青春。在中国历史上,傀儡皇帝就是光绪皇帝的代名词。

光绪的皇帝之位是慈禧强加给他的,但慈禧这种强暴祖宗家法的做法,引起了朝野的强烈抗议,特别是恭亲王奕,他和慈禧的矛盾更加深了。为了摆平那些对自己不满的朝臣,慈禧心生一计,然后公然宣布:光绪皇帝生了儿子后,不能算是他的儿子,只能算是同治皇帝的儿子。只有同治皇帝的儿子,才能继承同治皇帝的帝位,光绪皇帝只是一个过渡。

这是慈禧为了堵住朝臣们的嘴,而作出的一个虚假承诺,朝臣们都不傻,他们继续表示抗议和不满,有的朝臣还屡屡上疏敦促慈禧尽快兑现承诺。慈禧虽然大权独揽,心狠手辣,但面对这些较真的朝臣,她还是有些心烦意乱,束手无策。

且说张之洞回京后,仅充职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教习庶吉士,职位依然低微。他心里很不爽,他希望慈禧、张之万等人能提拔重用他,可谁也顾不上他。他的后台瘫痪了。一切物是人非。

首先说慈禧。慈禧最近有点烦。一方面,她要扶持光绪处理朝政,摆平朝臣们的抗议和不满;另一方面,她要设法制衡朝廷内外各个方面的势力。因此,她顾不上张之洞。而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她也不会插手低品级官员的升迁与任免。

再说张之万。在正常情况下,张之万肯定能够顾上张之洞,可早在同治十年(1871年),年过花甲的张之万就辞职回乡养老了。这阵子,他肯定顾不上张之洞。

11年后,也就是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万再度出山担任兵部尚书和军机大臣。从此,他又成为张之洞的坚强后盾。

张之洞很是失望,他已年过四十了,眼看着身边那些政绩和才识平庸的同事,一个个升职加薪,他心里就感到委屈和窝火。入翰林十几年来,他除了两次挂职学政外,一直没怎么升职加薪。

没有升职加薪,日子自然穷困拮据,张之洞真的很不爽。这年八月初三,是张之洞40岁生日,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他却连置办一桌酒席的钱都没有。情急之下,妻子王氏把自己的一件衣服拿出去当了,这才没让他丢人现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