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5)

凯丽扭曲的自我形象让她在竞争、欢愉、渴望、享乐、性欲等方面都没有完全放开。正像唐纳德?温尼科特书中写的那样,“虚假的自我”让凯丽没有办法展现真实的自我,发挥她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压抑的特质掩藏了自然的特质

虽然特蕾西小时候在与母亲的相处中体验到了母亲“压抑的特质”,但同时,母亲身上还是有部分自然的特质对她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虽然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某一疗程中,她谈起以前和妈妈两个人总是大吵大闹,势如水火;后来,她又提到自己很喜欢烤制点心,我问她为什么对做点心这么有兴趣,特蕾西双眼一亮,说:“唉,以前我总是帮妈妈一起做节日小饼干。我喜欢挑选饼干模子,按次序把一块块星星呀,动物形状的面团放到平底锅上。”

我在特蕾西身上看到了她对于母亲的矛盾态度。她虽然嘴上说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一直只有负面的情绪和影响,而她的言语和声音却说明并不是这么回事。后来我发觉,虽然和她妈妈之间的确有矛盾,并且冲突不断,但特蕾西也捕捉到了妈妈烘烤点心时的快乐,还让自己对此更有兴趣。

好了,我们已经讨论了童年时期母亲自然的特质与压抑的特质。接下来介绍两个相关概念:“内折”特质与“外折”特质。前者能触发拥抱式循环,后者则会导致自伤式循环。

“内折”特质:拥抱式循环

四个月大的安娜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听音乐,那一刻小家伙快活极了。糟糕的是尿布湿了,妈妈不得不把安娜从摇篮里抱出来换一块干爽的,小家伙开始哭闹,大发脾气,号啕不止。因为关心安娜,懂得安娜的感受,妈妈会拥抱她、安抚她、平息她的怒火,在安娜处在一个不舒服的状态时安慰她,再慢慢帮助她转换这种状态。在把安娜从摇篮抱到梳妆台上,再抱回摇篮里的整个过程中,妈妈都把她温柔地搂在胸前,于是安娜得到了抚慰,怒气也渐渐消退,她从嚎哭转为小声啜泣,最后绽开了笑颜。安娜的妈妈展现出了“调谐”特性,这是真实自我的体现,这种特质让妈妈能把自己的需求暂时放一边,而及时地对孩子的需求有良好的回应。这就有助于“拥抱周期”的形成。

拥抱的循环效应

沮丧,怒气,安抚,平静,这几个环节形成了拥抱式循环,给人带来安全感。神经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曾指出,安全感有助于大脑中“社交区域”的形成。大脑的这一部分是在早期与他人相处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使用语言之前的阶段。母亲在照顾孩子时如果能够时时给予关怀,帮助小婴儿消除不适,最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在拥抱式循环中成长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准确地自我形象,并且感觉更自由轻松,这是因为她们拥有妈妈无条件的爱,不必刻意扭曲、勉强自己的天性迎合母亲以换取关爱。反之,如果妈妈照顾孩子的时候表现出“解谐”的特性,孩子就会陷入与“拥抱式周期”相对的“自伤式周期”。

“外折”特质:自伤式的循环

母亲如果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外折特质,就意味着她无法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全心全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特质是由母亲本身的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引起的,因为自己已有太多问题,这令她无暇顾及子女。而婴儿时期的我们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抚慰,就会第一次体验到失落的感觉。沮丧,怒气,缺少安抚,更强烈的怒气,我将这一连串的事件称之为自伤式循环,这种循环会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第四版《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4th Decition)将“自伤式效应”定义为“一连串逆火式的行为,会导致与原本意图相反的结果。”所以,在自伤式循环中,漠视婴儿需求的行为最终会伤及母亲自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