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好把中国看作一个理论意义上的大国——在过去150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总有需要兑现的承诺,却又总是受挫.…一中国的重要程度大致相当于巴西对世界经济的重要程度。它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军事大国,但毫无政治影响力。
一杰拉尔德·西格尔《中国重要吗》
1999年北京是否会成为华盛顿在全球“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这场争论已经尘埃落定。西方金融体系几近崩溃,美国军队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获得持久性胜利而伤透脑筋,华盛顿拿不出解决美国经济难题的政治方案——这一切都帮助北京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可敬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不断增强,积累了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简而言之,中国来了,美国必须学着接受这个地位相当的新伙伴。
我们对这种假设有多大把握?无论如何,就在短短10年前,作为美国外交学会首要出版物的《外交》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醒目的标题是《中国重要吗》。杰拉尔德·西格尔( Geral_d Segal)曾在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担任所长。他在该杂志的这篇主打文章中认为,中国“作为市场、大国和理念源泉的重要性都被高估了”。按照西格尔的数据,1997年,中国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3.5%左右,在全世界排名第七,稳居巴西与意大利之间。他进而指出,中国仅占到1997年世界贸易总额的3 010,亚洲同期贸易总额的约11%。最后,西格尔强调说,中国1997年获得的外来直接投资相对较少,只有450亿美元,据说其中有80%来自华人。他的结论是:“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角度看……外界严重高估了北京的实力。”
时过境迁。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07年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商品和服务销售总额达到3.32万亿美元。中国还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约6%,外来直接投资增至827亿美元。不过,最具说服力的是北京迅速积聚的外汇。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超过1. 53万亿美元。我们需要在一定的背景下看待中国的经济表现:中国2006年的外汇储备约为1. 07万亿美元,1992年的数字还仅为194亿美元。更惊人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直到1996年才跨越1000亿美元的大关。5年后,北京的外汇储备达到2000亿美元,直到2004年才超过5000亿美元。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缘故,这种势头有所放缓,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与西方竞争对手不同,它将在全球紧缩的环境下持续扩张。为什么?首先,中国消费者有钱可花,而且明显愿意花钱。(最突出的例子是,2009年1月,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数量首度超过美国——中国2009年1月的汽车销售量为79万辆,美国则为65.7万辆。)其次,北京及时采取措施,迅速批准了一项586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期阻止国内经济衰退。第三,外来投资者仍然认为中国有着尚未发掘的经济机遇。比如说,看看亚洲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趋势。
如同西方世界的金融分析人士一样,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者寻求投 资的最大回报。对亚洲投资者来说,理想目标是中国。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个例子。根据淡马锡的数据,从2006年3月31日到2007年3月31日,这家新加坡企业在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从原来的34qo增加到了40%。
在投资模式的这一变化中,主要受益者是谁?是中国。2005年,淡马锡在新加坡的投资占到了公司资金的49%。2006年,这个数字减少至44%,2007年减少至38%。与此同期,淡马锡在东北亚的投资从2005年的8%增至2006年的19%,进而增至2007年的24%。2007年年底的形势表明,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淡马锡2007年12月初宣布,将为一家拥有20亿美元资金、以中国为重点的新私募股权企业提供一半的资金。该企业的创建者是高盛集团的合伙人之一。据说,这些资金将用于购买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
什么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苏联1991年解体后,美国的国防战略家们开始寻找有分量的对手。
军事指挥官面对的是一批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无赖政权”,但这些敌对势力大多没必要让美国展开长期对话和规划。(美国从2004年开始对这种轻蔑态度感到后悔。)不过,20世纪90年代末,风行一时的做法是警告可能将出现“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可能会与美国分庭抗礼。
兰德公司2001年的一份报告可能为华盛顿“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下了最准确的定义。《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现身:分析框架》的作者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要“势均力敌”,仅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够的。该国的实力必须是多方面的,经济、技术、知识等。它必须能够掌控这些能力,以实现政策目标。势均力敌且是竞争对手,就必须具有挑战现状 和国际体系规则的愿望,而现状和国际体系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霸主——美国——支持的。
说到军方智库开始热议“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崛起的原因,目前存在着不少争议。批评者认为,这个概念之所以在五角大楼获得支持,是因为以“无赖政权”为焦点根本不足以继续增加防务开支。怀疑者则说,美国军事规划者之所以兜售“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崛起的理念,是在为采购高技术的新型武器辩解。
以石油美元展开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领域也正在形成类似的趋势。
2007年8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科威特投资管理局的常务董事巴达尔·萨阿德说,他正在减少管理局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从占投资总额的90%减至不到70%。萨阿德反问《华尔街日报》记者:“如果可以在增长率为8 010的经济体投资,为什么要在增长率仅为2%的经济体投资?”这体现了中东各国的普遍态度。至于在中国内地的潜在兴趣目标,香港的银行业者说,主权财富基金正在对自然资源和金融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那么,中国是外来投资者的诱人目标,可该国长期饱受诟病的银行业弊端呢?多年来,批评北京的人士一直指责中国政府助长并掩盖多得“令人不安的”不良贷款。按照西格尔的说法:“据保守估计,中国至少有1/4的贷款是不良贷款……如果中国老百姓知道自己的钱显然给浪费掉了,他们会感到惊慌失措。”
如今看来,公开贬损中国的人士大大低估了北京。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显然还有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第一步就是采取:
在199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手法,向资产管理企业转移一部分不良贷款。1999年,北京对应“四大”银行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企业。
金融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资产管理企业起初按账面价值“购买了”
1700亿一20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