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句话值得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深思。

每个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出生时不一样,出生后一个月又不一样,3岁时和4岁时不~样,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也不一样。

就拿思维来说,o~3岁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非荫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

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

再比如,很多家长说孩子做作业拖拉,动作慢,字写不快,还写得歪歪扭扭。从生理上来说,有一个原因就是:写字是一项精细且持久的高难度劳动需要手腕的精细动作达到一定水平,需要视觉和动作协调得好。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够强,没有发育到能够完全胜任写字的水平,写起来自然就吃力多了。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岂不委屈了孩子?

再者,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有一个因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识的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喜闹,甚至怀疑孩子有多动症。还有,常听到很多家长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地方却出了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力的短暂性、思考不够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孩子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动消除。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所以说,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

子自由地发展。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能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只能等待,花时间等待孩成长。

同样都是成长,但是也有个体差异,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个人气质、智  力结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不同都会决定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加之孩子所处环境以及成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以致有的孩子发展得快些,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发展得慢些,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比如只要有语言环境,孩子迟早能学会母语,但有的孩子说话较早,有的则较晚;在小学阶段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学可能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

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全程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在起点并不快。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

所以,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急不来的。不要因为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就怀疑其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不要看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不要看到孩子刚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屁股坐不住,家长大脑就亮起了“红灯”:孩子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

于是四处求医问药;不要看到孩子考了八十多分,神经马上绷紧,急急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他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耐心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小时候的达尔文在父亲的眼里简直是游手好闲之辈,整天打鸟、玩狗、抓虫子,但父亲最后还是放弃让孩子学医的愿望而让自己融入孩子的爱好中去。这样的例子很多。

其实,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都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的才能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  智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家长不必为孩子某方面暂时的落后而唉声叹气。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象力,咋就没出息?果然,从未上过大学的他成了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童‘家。当有人采访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家长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期望值不能太高,希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选手是不现实的。过早地给孩子盖棺定论,容易失却客观的判断标准,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

操之过急,期望过高,让自己徒增烦恼和焦虑不安,会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宰下做出对孩子打骂、发脾气、唠叨不停甚至歇斯底里的行为来。不管是家长的不良情绪还是行为,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只能让孩子越来越远离家长的期望。

家长要做的是去发现孩子的长处,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再创造适当的条件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扬长避短。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所学内容不是出于孩子的意愿而是家长所逼,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那么只能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可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那种处于自然状态的、遵循孩子身心展和成长规律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按照家长满意的模子制造产品的育!唯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才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成长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