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心理学家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

尾巴来换糖,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吃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等,直接影响他们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和发展。

养与利用孩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与心理健康水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能,不断取: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性和行为发生偏异,以后矫正就困难了。所以,家长应当勺自我意识。

马妈就开始让他每天走5分钟的路程到小区值班那几天,他很高兴,准时跑去拿牛奶。但有个星期天,甘去拿牛奶了,说自己好困好困。妈妈说:“如果送奶工不肯起来  e子的一生………人也说困,不起来送奶了,那大家有奶喝吗?我困了,不起来做早餐,你不就要饿肚子了吗?该自己做的事,不可能因为有了困难,就不做。如果你不去取牛奶,那我们全家人可就要缺少一顿关味了。”甘顺一听,马上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妈,我知道了,我以后再:

会赖床了。因为我发现,你们不能缺了我!”

故事中,甘顺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处l位置,这是很值得家长高兴的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呢?家长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在操作中,家长引导孩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

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增强进取意识;让孩子同之前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要知道,孩子最初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  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第三,教育孩子接受与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先应该自我接纳才能被别人所接纳。只有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品质,才能促进其发展自我和更新自我。

第四,引导孩子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因此,应该从小就要发展孩子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尽早实现自我教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