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3)

二、知与行的关系

王阳明论及知行关系的话很多,在此,只择要举述三义。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传习录》上卷。

吾心之良知,知善知恶,也同时好善恶恶。知善知恶是“知”,而好善恶恶则是“行”。当人知善知恶之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所以说“知是行之始”(这意念萌发处的内部之行,即上文所谓:意念心行)。反之,当我实实好此善,恶此恶时,则不仅表示我知善知恶的知是真知,而且表示我这知善知恶的知已经具体落实而成就了一个真实的行为。所以说“行是知之成”(这个时候的行,已经由内而形诸外而表现为视、听、言、动的外部行为了。内外通而为一,也就是知行合而为一。)。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王阳明《传习录》上卷。

人必须先知善,方能好善、为善。必须先知恶,方能恶恶,去恶。若是人不知善、不知恶,则其“行”必有所偏。也就是说,其所好者,所为者,未必是真善;其所恶者,所去者,未必是真恶。所以说:“知是行的主意”。(失去主意的行,便成盲行,妄作了。)同理,一个人既已知此是善,却徒然知之而不能真实地好之、为之;既已知此是恶,却徒然知之而不能真实地恶之、去之。何以如此?他那知善知恶的“知”何以不能贯彻到底?因为他欠缺“行”的实践工夫。据此可见,“行”是不可忽视的,知之而不能行,当然不能成就价值。阳明说“行是知的工夫”。这话大有道理。

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传习录》中卷,《答顾东桥书篇》。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本来就是合一的。吾心之良知,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是行。人能知得是非善恶“真切笃实”,他自能是其是而非其非、好其善而恶其恶,所以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同理,人的视、听、言、动而能达于“明觉精察”,便表示他确确实实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所以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只是一事,故阳明又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识此宗旨,说知行作二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否则,便说做一个,亦有甚用?只是闲说话。”王阳明《传习录》上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