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知行不合一”到“知行一贯”
知与行,何以不合一?
如果“知”是指一般的知识,则从知识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本来就有间隔(不合一),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多方调适,到最后才能两相配合而一致。但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归到“致良知教”中来讲。他的弟子徐爱问道:“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得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阳明如何回答呢?他说: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著你只恁地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王阳明《传习录》上卷。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即是心体。知行本体的自性,原本是合一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工夫以复其合一之体。有些人虽知父母当孝而却不能孝。他之所以知归知,行归行,并不是知行真的为二而不合一,而是由于这个人的知行之体(本心)被私意隔断了。有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知便不能“致”(不能扩充出来),不能致便是不能行。既不能行孝,便不算真知孝。反之,如果没有私意隔断,则他那孝亲的良知自自然然能“致”于父母身上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复得那知行本体了。
王阳明还有一段话: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传习录》下卷。
一般人把知行分做两件,故以为意念是意念,行为是行为,二者不能关联贯通。于是,他心中虽有不善的念头,只要尚未做出不善之事,他便自我原谅,不知警惕。殊不知“正身,正行”必须从“正心,诚意”做起。心的本体虽无不善,但心所发出的意念却有善恶的分化。而人之作善作恶,其几正在于这一念发动处;虽一念之微,却正是圣与凡、正与邪分界的关口,不可不慎。阳明曾说“知善知恶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