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1)

卷下 理学新诠

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

23年前,我出版《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哲学》,1974年10月,台北,三民书局。,分十章讨论了《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阳明学的基本义旨》、《知行合一》、《良知与知识》、《良知与中和寂感》、《工夫指点的意义》、《四句教与天泉证道》、《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阳明的亲民哲学及其事功》、《阳明的人格与风格》。书后附录两篇,一为《王阳明学行年表》、一为《日本的阳明学及其特色》,之后,又先后撰写《王阳明论经学即心学》、《王门天泉四无宗旨之论辩》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227—237页,239—276页,1982年3月,台北,学生书局。、《关于致良知前后向之考察》、《王阳明“大学问”思想析论》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学论要》,189—202页,203—228页,1990年7月,台北,文津出版社。、《王阳明对心性工夫的指

点》《中华文化学报》创刊号,149—160页,1994年6月,台中市,文复会台省分会发行。、《王阳明言礼之精义》《中国文化月刊》182期,39—48页,1994年12月,台中,东海大学发行。、《王阳明辨心学与禅学》《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1—24页,1995年6月,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行。、《王阳明致良知教之蕴酿与确立》《法灯》月报,172至176期第4版连载,1996年10月至1997年2月,香港,法住学会发行。。以上各文,或在学术会议宣读,或在刊物发表。这次应邀出席“国际阳明学京都会议”,特选定知行思想为题目,实有两点意义:

第一,是表示王阳明所讲的致良知,不只重“知”,也重“行”,是知行一贯的思想。

第二,是表示这篇论文,将落实到现实的层面,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思考和讨论。

一、知的实义与行的意旨

北宋大儒张横渠首先提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又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张子之言,见于《正蒙》。前数句见《大心篇》,后数句见《诚明篇》。所谓德性之知,即是发于性体的知,也即“知爱知敬,知是知非,当恻隐自然恻隐,当羞恶自然羞恶,当辞让自然辞让”的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