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1)

卷上 生命境界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

一、孔子的生命境界:下学上达

《论语》书中,有两段文字最能显示孔子的生命境界: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

(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

《为政篇》一章,将于下文讨论。兹先论《宪问篇》“下学上达”之意。

人的生命境界,可以从各方面说。或用士、君子、圣贤的名号来标榜,或用功利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来表述,或论其人品层位之高卑,或论其精神器量之广狭。说法各不同,而皆要求出类拔萃,超常出众。其实,才有高下,德无止境。生命中的才、情、气,虽有可欣可叹、可赏可乐之处;但说到生命境界,最后还是要归到德上来。

德,不是一个量化的观念,难作计量,所以常用指点象征的方式说。如《论语》之“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如《中庸》之“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如《史记》之“尧德如天”。如《二程遗书》之“天地、元气”、“和风乡云”、“泰山岩岩”。凡此等等,皆是。俗谚有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货物一比,自见优劣。但圣人浑然与万物同为一体,没有对立,所以无须比较。所谓“泰山为高矣,而泰山顶上已不属于泰山”。这正表示一切量化比较式的赞颂都是有限的,不足以表述“无对、无限”的生命境界。当孔子与天相知、与天合德之时,已然超越世人的认知层境而几乎无人相知了,所以在有意无意之中发出感叹:

“莫我知也夫!”

孔子自己知天、知人,而世人莫知孔子。何以如此?连聪明敏达的子贡也疑惑了:“何为其莫知子也?”为什么世人莫知夫子呢?子贡之疑,引出孔子之答: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