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事业——东京模式与大阪模式(2)

不仅是银行,只要是借助政府权力寻求特别保护或特许的实业,比如石油公司、船舶公司都是如此。政府的力量不可等闲视之。就像电气公司或煤气公司那样,都是与政党或行政等有关联的,正所谓是政治色彩浓厚,所以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纯实业尚未建立起来多少会令人不安。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政治毫无瓜葛的实业,比如说并非是要依靠特权来展开的实业,而是以商业本位为原则正在建立起来的啤酒公司、人造化肥等产业,先不论其经营是否得当,与政府无瓜葛就说明他们在认认真真地做。这样的实业就很有前途。

与此相反,几乎所有伴随特权的实业都在因为这种因缘而困扰,不能非常顺利地开展下去。虽然有人说政治与实业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但我认为只不过是借口罢了,政治就是政治,实业就是实业,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吧。

东京迄今为止的经营与其说是通过辛辛苦苦的工作取得成功的,倒不如说是借助特权。需要花费三年来打基础的实业一下子就成功的有很多。我来东京后令我吃惊的是,很多人都让我产生这么一个疑问:他是通过干什么来维持生存的呀?在大阪,立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秉性,即使不去个人信用记录管理局也可以立刻知道他是哪个公司的谁谁谁。但东京真是太奇怪了,明明没有钱或不知道是否有工资,却整天开着车去吃高档菜的人非常多。但是,他们可以利用某种特权,一年之间可以一跃成为暴发户。这对于我等来说,是怎么也理解不了的事。想必大家也有同感:本来应该是实业诞生的好地方,但却滋生了其他东西。

我的前辈福泽桃介先生在把大同电力的总部迁往东京的时候,松永安左卫门先生曾经劝说道:“福泽先生要把总部迁往东京啊。其实没有必要把大同电力的总部迁往东京。”但是,假如要想“一统天下”或有所作为的话,必须要接近政治的权力者,以政治为背景来开展事业。这样一来,那么可以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让人有所支持,可以开展工作的地方只有东京了。也只有在东京可以议论合理的秩序,然后再来开展事情。然而在大阪,不管再怎么找借口,也不可能完成事业,亦或是说如果不一点一点、辛辛苦苦去做的话是不可能成就事业的。

如果想在东京轻松点创业的话,就必须要多多少少地利用一下政治或别的什么。但是,利用政治这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同样有坏的一面,比如虽然我所在的东京电灯公司与政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被别人误会是政友会系统的公司,所以就在宪政会内阁时期被排挤了。其结果就是不得不同东京电力合并,但是这次的内阁又换成了政友会组阁,所以情况好转了,立马就取得了进入名古屋的许可。这种政治纷争成了东京的一个诟病,虽然不知到底是赢还是输,但是和这种事扯上关系的公司肯定不是在认认真真地经营公司。不管怎么样,在东京的实业界,与政治有关、靠嗅政治家气味的公司大抵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起伏。

说到这一点,大阪确实做得很好。不与政治产生任何的瓜葛。而且,因为不与政治产生瓜葛,再加之严格区分政治与实业,所以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担忧。说到大阪的优点,就在于工作一点一点地展开,取得好成绩后自然就会慢慢扩大。平常,不管是谁都只这么做,不管是纺织公司还是其他什么公司都是这样做的。在大阪,绝对没有公司雇佣不这样做的人来工作。

还有,很多东京那边的人通过种种关系位居高职,来到大阪后如果失去了位子,一般都会退回东京。如果某大公司的专务董事或者负责人来到大阪后,假定他失去了职务,那么他肯定是在大阪待不下去的。虽然去哪里都有人欢迎,但感觉就是不舒服。因此,在大阪不存在失业者这里的“失业者”是指原来在公司里地位很高,后来退休亦或是失去工作的人。下同。——译者注。因为在大阪,失业者被别人看不起,不受任何人的欢迎,所以没有工作的人在大阪是待不下去的。即使没有工作也待在大阪的人,肯定是生长在大阪,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财产或信用。从外地来的失去职务后,肯定会立马返回东京。

然而与此相反,东京的失业者则是趾高气昂。失业者们大都气焰嚣张,有些失业者甚至认为只有失业者才可以称得上是人。想参加总选举或成为议员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他们一旦一跃成为议员后立马就有可能成为大臣,所以这些失业者总是不可一世的模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