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二、三事(2)

我曾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走进圣米歇尔广场上一家很大的咖啡馆。那天我在St-Michel地铁站等人未果,饥寒交迫中就想喝一杯暖暖身子,落座后有一个老侍者抵上了餐单。当我告诉他自己不吃饭只是想喝一杯咖啡时,他一脸不悦地走了,哪成想这一走他就没回来。我等了很久,只能向另一个侍者再叫咖啡,又是一通等待,我才喝上了一口咖啡。记得当时已是下午三点,可周围还尽是吃午饭的外国游客。咖啡馆做午餐的生意很正常,这也比买咖啡赚钱。但为了多赚钱连而怠慢只喝咖啡的客人,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好在这种态度的咖啡馆,多在巴黎的旅游区才会让你撞上。当然,旅游区也有服务极佳的咖啡馆,比如左岸的“花神”(Café de Flore),“双叟”(Les Deux Magots),当然,它们的价钱可是普通咖啡馆比不了的,人家除了买普通咖啡馆买的咖啡酒水,主要卖的是名气。

这两家老店的名气,来自于昔日流连忘返的文人墨客。据说,海明威有时也来这儿坐一坐。后来,“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萨特更长期在这两家咖啡馆中写作,或与西蒙-波娃等人长谈哲学。如今,“花神”和“双叟”都设立着以自己店名命名的文学奖,每年一次颁发给文学青年。不管它们真是为了支持文艺,还是借文艺之名沽名钓誉,这两家老店对今天文化的关注,至少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过去了。不过,如今这两家在咖啡馆的文化名胜氛围和过高的消费水准,已对本地学者和文艺青年失去吸引力。两家店堂里里外外坐的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记得前些年走过这两家咖啡馆,最常见的情形是大大咧咧的美国客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喝啤酒,而日本人们则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地双手捧饮牛奶咖啡。这两年我又注意到“花神”、“双叟”的座位中多了许多金发碧眼,财大气粗的东欧人。

其实,普通的巴黎人还是巴黎咖啡馆最大的消费群体。当然,他们极少会去上述“声誉卓著”的咖啡馆充冤大头。喝咖啡的巴黎人去的多是街坊邻里的小店。当然,这里说的小店,除了规模也包括格调。而巴黎人进咖啡馆也并非各个都“泡”。很多人叫一杯咖啡,站在吧台前两三口喝完便付账离去。你说巴黎人屁股沉重,但真正为喝咖啡而来的,却行动得异常迅速。由此,在同一家咖啡馆中的同一杯咖啡,会因为消费形式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价格。站在吧台前喝得最便宜,如果落座,价格便会上涨70%-80%。如果坐到咖啡馆门外Terrace(露天座位)既看别人又被别人看,那也请做好多付银子的思想准备。

巴黎的咖啡馆大多卖饭,且通常以午餐为主,规模大的咖啡馆甚至有正规餐厅的食谱。而一些出售简餐的餐厅或者啤酒屋(Brasserie)在非用餐时间也会作为咖啡馆经营。因此,巴黎这种既象咖啡馆又似餐厅的“暧昧场所”便非常之多,常常让外来人弄不清性质,怕进错了门。其实,如果你是个对吃喝不太考究的人,或是临时想找个地方垫一垫肚子,进咖啡馆吃饭是最合适不过的。这里既省却了餐厅吃饭的套路,价格也比正规餐厅便宜。至于食物,尽管选这不算多,通常却也美味可口。这一点跟国内的情况恰好相反,咖啡馆在国内依旧属于小众场所,就算有食物供应,肯定比大众化的饮食店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