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学年(4)

就算是受过最好的培训,也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能画得非常出色。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反问自己:持久的学习愿望是否会比掌握绘画技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头几年级学习湿水彩画的关键是什么?

孩子们应每周一次沉浸于色彩世界里,他们了解并学习色彩的本质并实际运用色彩。对时段课教师而言,这就意味着要虚构出所谓的色彩故事,生动形象地表达每一种色彩的特征,展现不同色彩之间出现的相互影响。通过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孩子们渐渐对色彩有了认识,他们体验到每一种色彩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本性。色彩语言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表现,而是客观表现,这种看法在歌德的色彩学中逐渐成形,十分确切。关键在于,时段课教师要出自内心体验把这些色彩故事转换到纸上。如果他亲自运用色彩唤醒自身的创造力,并知道如何给孩子示范水彩毛笔、浸湿的纸和水溶性三原色的使用,那么他就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在全力感受的同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时段课教师同样还要熟悉用彩色蜡笔(也用蜡块)画“彩色线形画”或“线条彩色画”,以便能够正确指导孩子。开学后的几天,孩子们用蜡笔画第一张画——以童话为主题。在孩子自己开始画之前,时段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大的画做示范,同时让他们观察画的结构。由于他在家中已经在纸上独自画过这个主题,知道入手时的一些困难,所以他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时段课教师起初并不

习惯在黑板上画,但时间会慢慢提高他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发现,如果老师在示范时让孩子仔细观察,他们的画就会非常相似,因为他们主要是在模仿。过一段时间他们可以开始自己画画了,但教师仍然要在黑板上画,因为这样孩子们会受到启发,同时也会有更多勇气独立创造。老师在黑板上给他们画的示范画,他们总会觉得非常美。

有些时段课老师喜欢头天晚上在黑板上提前画好,因为这样不容易出现瑕疵;等早上打开黑板,孩子们会很惊奇。但是这就很难照着画下来,因为孩子们没看到是怎么画出来的。有些老师真的在晚上“变魔术”似的在黑板上画出了堪称艺术作品的画,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画画的孩子,不如老师多年来坚持当面画给他们看的那些孩子画得美。此时,教师为学习新技能而付出的内在努力,会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始终要当着孩子的面画,因为别的方法也有潜在的优点。

“意味深长的故事”:广阔天地成故乡

根据R·斯坦纳的倡议,时段课教师在最初几年应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故乡”。有人以为这是指第一节地理课,但地理课学习的适合年龄应当是在第四学年,从真正的乡土课开始。此处提出的任务,是借助“意味深长的故事”让孩子熟悉整个世界以及动物、树木、花卉、石头、星星、云彩、风和人。

在这个年龄,儿童的内心与世界还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时段课教师所讲述的所有事物应该息息相关,例如一朵花与一只飞来的蝴蝶,一棵为苔藓提供保护的树与一块替树保存水分的苔藓,一只鸟与可以在里面筑巢的灌木丛,等等诸如此类联系。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孩子们会动心,会睁大眼睛接受各种美的事物,其感官感受会更加深入到内心。教师用这种方式把广阔天地变为学生的“故乡”,而且可以观察到,那些好动的孩子在听故事时也开始变得专心、变得安静了,这对整个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影响。

若只是想讲一个童话,那么有大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可供使用;可是为了讲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则需要教师自己付出努力,重新感受世界并用心认识那些生灵,使它们能相互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这就给时段课老师提出了一项任务:对世界上的一切怀有兴趣,发挥并不断训练歌德所说的“精确的想象力”。

讲故事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这会伤害孩子。感到困难的教师可以去同仁的书里寻找启发,后者在多年的努力工作当中,写出意味深长的故事,然后将其发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