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治疗故事的创作(18)

么多重要机构和政府部门中盛行时。孩子可能很小就学会了说谎,这也许体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也许说谎只是一种可以从中体验到兴奋的游戏或经历。当家长和老师还在为孩子的想象力自豪的时候,辨别谎言有时是很困难的。

我从多年从教生涯中获得的一个心得是,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贸然给他贴上“说谎”的标签。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大人的角色是示范,是想办法以委婉的方式将“谎言”重新导入“真实”的轨道,而不是快速贴上标签,使其成为“既定的事实”。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向大家讲述他周末的旅行经历,而老师知道实际上他周六周日都在家里,那么她可以说:“谢谢你讲的故事,迪伦。 ”而不应该说:“迪伦,你在说谎,你知道整个周末你都待在家里。”这样老师只是认可了孩子有编故事的需要——也许因为其他孩子讲了令人兴奋的周末故事,这个孩子也不愿逊色。当然,如果迪伦总是“吹牛”,老师就需要和他的父母沟通,找出这种行为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也许他在家里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引起忙碌的父母的注意,或是给哥哥姐姐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幼儿园里,另一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孩子对老师说:“我的口袋里什么都没有。”实际上老师知道,他刚从教室里拿了一个心爱的小玩具,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老师不必给这种行为贴上“说谎”的标签,相反可以采取一种更委婉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把手伸进孩子的口袋说:“我的天哪,一个小玩具跳进了你的口袋里。你能帮我把它送回它的家吗?”这样一来,老师就将孩子的行为引入了“正轨”,对此孩子的感觉会好得多,并且有可能从中吸取教训。孩子也会感激老师没有给自己贴标签。

孩子上学以后,仍然要十分注意。最好不要当众讨论说谎或偷窃行为,可以把孩子带到一边单独谈。南希 ·梅隆就如何对待说谎或偷东西的孩子提出建

议时,曾用到一个隐喻——“刺”。她相信,不诚实的行为就像嵌在孩子心灵

里的刺,不恰当地暴露这些刺,只会让刺扎得更深。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使用故事。故事可以让刺自己钻出来。讲故事时,听的人可以自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故事以一种滋养而有益健康的方式,喂养着孩子们越来越茁壮的良知。

所有文化中都有讲述不诚实的后果的故事。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告诉我们,说谎不会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本书中有一个南非科萨人的故事——《鸽子和鬣狗》(见 123页),表达的也是同样的主题。在这两个故事中,大灰狼和鬣狗都分别假扮成妈妈,为了进入山羊或鸽子的家而一遍遍地说谎。

在深受喜爱的意大利故事《木偶奇遇记》中,木偶匹诺曹每说一次谎,鼻子就会变长一些。这个故事向那些有严重说谎习惯的孩子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另一个经典故事《狼来了》也具有同样的效果。说谎比赛和幽默的使用

为了以轻松的方式向大一些的孩子呈现说谎这个主题,老师或是家人可以举办说谎或“说大话”比赛。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一个孩子扮演裁判,另外两个孩子比赛编故事或说大话。主题可以很简单,比如“我上周末干了什么”,或是“昨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如果参赛者人数很多,可以从预赛开始,一直进入到半决赛和决赛。

说谎比赛可以带来很多乐趣,也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真实和谎言之间的区

别,给真实和谎言都留下了一席之地。

几百年以来,在许多文化中,以娱乐为目的的说谎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非洲某些地方以及美国最南部的黑人有一个悠久的民俗,那就是举办说谎比赛。根据记载,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起就有一个传统叫做“为了磨刀石说谎”。很显然这是“圣灵降临节”期间的古老风俗,开始于 14世纪的英格兰,最会说谎的那个人会得到一块磨刀石做奖品,用来“磨砺他的心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