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调景岭,荒凉与吊诡的传奇(3)

三、蒋军十万残部的难民营

然而有太多的事物不是人类不愿割舍,而是实在难以切割。调景岭作为香港最荒凉也最吊诡的一片土地,这里还将有更传奇的故事发生。

我最早知道香港还有一个调景岭,是一个从台湾回归故里的老人给我讲述的一段传奇,而调景岭就是那段传奇的背景。那是一个瘦高的老人,七十多岁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他叫黎德,字民敏,合起来恰好是“黎民敏德”。这句成语,出自《书·大禹谟》:“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父,黎民敏德。”孔传:“能知为君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修德。”我在此复述,是感觉这句话和这个老人一样,有着很丰富的内涵。

这老人和我同属一个故乡,既非香港人,也不是台湾人。然而,他和他们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为乱世所裹挟,只能随波逐流,又只能在随波逐流中沉沦与挣扎。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风雨飘摇中败退台湾,而数十万来不及撤退的蒋军残部纷纷逃亡香港。这也是香港有史以来涌来的最大的一次难民潮。开始,这些流亡香港的蒋军残部被港英当局安置在摩星岭公民村。而在当时的香港,拥有不少偏激的也很有势力的左派力量,他们想把这些已经缴械的蒋军残部撵出香港,因此时常去摩星岭难民区挑起事端。而这些手无寸铁但经历了无数血战的亡命之徒也不是好惹的。终于在1950年,这些亡命之徒和香港左派学生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这场冲突,让港英当局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十多万蒋军残部和他们的家眷迁往调景岭,集中安置。当时,还没有调景岭这个地名,港人都把这里叫吊颈岭。由于这个名字太不吉利了,很多难民都不愿意迁到那里去。港英当局从人性考虑,取吊颈岭的谐音,将这一地改称调景岭。这也是此地第一次被官方正式命名。调景,有调整景况之意。对于这样一群流亡者,谁又不想调整、改变自己的境况呢。

从疍家人最早在这里落脚,到十多万难民在这里收容,岁月已经历了无数更迭,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大都市。但调景岭除了名字,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里依然是香港最偏僻、最荒凉的土地,在香港新界自成一角。很长时间,这里都没有修通通向外部的公路和街道,这里仿佛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地方,大香港的一个另类社会。无论谁走到这里,便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没有阳关道,也没有独木桥。唯一能够让他们走出去的,只有开往筲箕湾的小渡轮。从这里出去一趟不容易,而这也许就是港英当局十分聪明的考虑,外面的人想要到这里来挑衅闹事不容易,而这些难民想要出去闹点儿事也不容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