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3)

了老同学郭嵩焘、刘蓉。三人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结成了密友,成为一生的铁三角。郭嵩焘是诸葛亮式的人物,摇羽毛扇,出谋划策是其所长。刘蓉更被曾国藩称为“卧龙”。在道光、咸丰年间,湖南士子中还有“三亮”,即三个诸葛亮的说法,即老亮罗泽南、今亮左宗棠、小亮就是刘蓉。曾国藩开始组建湘军班底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因为打仗这种事情是掉脑袋的。这时候,他把刘蓉和郭嵩焘拉了进来。

刘蓉是湘乡人,字孟容,号霞轩,少年自负,不肯随时俯仰,年三十余还未中秀才。县令朱孙诒惊叹其才,秘密让他的父亲督促就试,赴县试,举为首名,始补生员。道光十四年,曾国藩初次相识刘蓉,相语大悦。随即与郭嵩焘、刘蓉三人拜帖称兄道弟,以后曾国藩又多次拜访这位乡贤,十分友善。道光十九年,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从京会试归里时,曾专程到乐善里去看望他,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曾国藩作《怀刘蓉》诗,诗中云:

日日怀刘子(指刘蓉),

时时忆郭生(指郭嵩焘),

我思意何属,四海一刘蓉,

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

怀念之情,跃然纸上。现在,曾国藩组建湘军,最缺的是人才,便用软磨硬泡的办法,又拿出他一贯的诙谐对刘蓉说:“吾不愿闻弟谈宿腐之义理,不愿听弟论肤泛之军政,但愿朝挹容晖,暮亲臭味,吾心自适,吾魂自安。筠仙(郭嵩焘)深藏樟木洞,亦当强之一行。天下纷纷,鸟乱于上,鱼乱于下,而筠独得容其晏然乎?”当时刘蓉已在湘乡与罗泽南等人练湘勇,并很有成效,只有郭嵩焘冷眼旁观,因而曾国藩说不能让郭一个人置身事外。刘蓉随即来到曾国藩这里,郭嵩焘也随后来到。昔日布衣之交的三兄弟,今日又走到一起,曾国藩十分兴奋。郭、刘两人与曾国藩相约 服劳不辞,只是有三点要求:

不任仕宦,

不专任事,

不求保举。

这“三不主义”被打破,乃是后来之事,曾国藩当时只好答应,并请郭、刘出谋划策。他还对管理银钱的人说:“郭、刘二君,是吾兄弟,不与众同。薪水惟所支用,不限数也。”郭嵩焘亲自到益阳、宁乡等地游说,募得十多万两银子,成为曾国藩办团练的第一桶金,可是,郭、刘两人在曾国藩大营数年,却没支一钱,这使曾国藩深感不安。

在挽留刘蓉时,最可见曾国藩的用心。刘蓉因回家葬母,不愿回来。曾国藩用尽办法挽留他,并说只有郭嵩焘来了才放他走。咸丰五年三月,郭嵩焘从湖南来到南昌大营,刘蓉请曾国藩兑现他的承诺,当天就要走。曾国藩实在找不出理由,提出以诗相留。刘蓉提出一个标准,说诗作得好就不走了,而佳诗的标准竟是“使我读之即笑”方可。曾国藩“亟意做诡趣语”,写成长诗一首,名叫《会合诗一首赠刘孟容》。其中最后一段是:

困穷念本根,风雨思君子。

艰难复相逢,得非天所祉。

回首二十?年前,志亢声亦侈。

忧患阅千变,返听观无始。

老夫苦多须,须多老可鄙。

二子苦无髭(z ),无髭亦可耻。

自乏谐俗韵,不关年与齿。

贞松无春竞,岁晏行可俟。

作诗志会合,亦用砭窳(y )呰(z )。

刘蓉“读之不觉失笑”,因此只好继续留下来。自此刘蓉随幕其中,下笔如流,曾国藩很是依赖。曾国藩困顿南昌时,罗泽南上书先攻武昌,刘蓉率左军,收复崇阳、通城。曾国藩因此上奏朝廷,想举荐刘蓉,但因有“不求保举”之话在先,曾先将奏疏让刘看,并说:“此亦古人之常”。刘蓉却说:“萧朱、王贡以转相之汲引为贤,盖汉人袭战国余习,非相交以道也。士各有志,何以强为?”曾国藩不得已作罢。郭、刘两人出来做官,是几年后的事。

曾国藩求贤若渴,因求取人才也有受骗的例子。他平时特别强调,人有没有条理,能不能打动人。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署时,有一个人来投效,说他愿意在曾手下工作,希望给他安排一个差事。曾国藩说,那你讲一讲用人方面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