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2)

为这个人是可以用的。第三是“闻否”,就是听别人说这个人不能用,然后把他打入另册。对别人表扬的人才,曾国藩要经过自己的面试、考察,甚至经过一段时间试用,之后才确定是否正式任用此人。

曾国藩特别重视人才的特点、特长、喜好等。如记多隆阿为“善将,不喜儒士”,记彭玉麟“精于水师,无他嗜好”,记骆秉章“大才,能用人”,记冯子材“与士卒同甘苦”,记华蘅芳“能造火轮船”,记冯桂芬“博雅有守”,记陈国瑞“善战”等。有人作过统计,曾国藩日记中的人名有3300多人。

而打入另册的名目也是各种各样,比如说这个人“庸而无用”,平庸无用,曾国藩就会把这个人放到“闻否”一栏。这就意味着即使将来这个人来到自己麾下也不能任用。其他“贪而无耻”、“刻薄害民”、“好嫖、贪残巧诈”都是要上黑名单的。

当然不光有黑名单,还有红名单,如果听到别人表彰了这个人,曾国藩经过一番面试、考察,确定这个人是一个好人才,这个被称为“见可”。此类标记的人后来一般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给恭亲王奕 写信,以及私下跟赵烈文谈话的时候说,将来真正侵害中国的不是其他的国家,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日本。但是赵烈文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说日本人恐怕就是一个强盗的伎俩,像明朝的倭寇之患。给奕 的信中,曾国藩还推荐说,朝廷将来可以担当统帅平定外国对我们中国侵略的,第一人就是多隆阿。

曾国藩在私人日记里,记载多隆阿有六个字,如果比较《清史稿》的多隆阿传,可以说是相当准确而又概括。说他“善将”,是一个好统帅,一丝不苟,而且既不贪,又不怕死。但是它后面有四个字:“不喜儒士”,不喜欢和这些有知识的人打交道。

多隆阿和鲍超是湘军两员虎将,当时以“多、鲍”并称。胡林翼对两人都很爱护,不过后来胡林翼作了一个决定,让鲍超归多隆阿来管。对此曾国藩有不同意见,他与胡林翼讨论来讨论去,胡林翼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胡林翼去世后,曾国藩对多隆阿有些看法,多隆阿也有觉察,但他本性就是这样:不愿意和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型的官员打交道。后来在西北战场,多隆阿很早就死去了。

还有冯子材,曾国藩评价他最大的优点是“与士卒同甘苦”。他记下来每个人才的优点和缺点,不是很平淡的流水账一样的记述,因为这样的记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比如评价冯桂芬这个人,非常有才,“博雅有守”。有守就是操守很好,博雅是说这个人知识非常广博。

在网罗人才方面,曾国藩提出撒天下的大网,他还引用庄子的一句话,“以天下为笼,雀无可逃”。就是要把天下作为自己网络人才的范围,不要局限于自己两江总督管辖范围这样一个人才圈,一个营盘。曾国藩还提出“楚材晋用”,就是说,有的地方的人才可能在那个地方很不适合,但是到这个地方又非常适合。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商人无利不起早一样,就要像白圭做生意一样,像凶猛的雄鹰捕捉猎物那样,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一旦这个人才进入曾国藩的视线当中,又是经过闻可、见可,那他一定把这个人招来。

曾国藩网罗人才的精髓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以类相求,以气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更容易进入彼此的“气场”,所以曾国藩找科技界的人才容闳时就说过,一定不能让武官同他谈话,因而他找数学家李善兰写信,这样更容易获得容闳的信任。

还有“以气相引”,气就要靠道德操守的修为。怎么找到道德修养好的人,这就叫“以气相求”,两者相互影响。

早年的时候,曾国藩的场子并不是很大,因为他一直没有封疆大吏的权力,因此也不能提拔人。所以每次向清朝奏请的时候,说提拔这个人、提拔那个人,清朝只是给名义上的一种提拔。这样,最初湘军开始创立时,招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此时,曾国藩首先想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