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难民到太平天国的营寨中去进行实地的调查,搞情报。这时有人跟张德坚说,曾国藩有求贤之明,你去投奔他吧。曾国藩一见这个人,就立刻给他设置了单独机构 采编所,而且还给他配备了助手。今天我们看到的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资料《贼情汇纂》,就是这个机构工作的例证。
其他的还有忠义局。曾国藩最早设立的忠义局,是仿效胡林翼在湖北的做法。太平天国兴起后,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当曾国藩看到太平天国所到之处,老百姓纷纷加入太平军,甚至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便意识到社会出了问题。
在曾国藩看来,这个根源就是社会没有了是非,没有一个界线,所以世风日下、黑白颠倒了。他设置忠义局,专门采访跟太平天国作战而死去的人,死去的事迹,以重视气节、扶持名教、维护风化为使命。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每到一处就要建一个“昭忠祠”。建立这么多的昭忠祠,不但是为了多安置一些人,重要的是让清廷奖赏那些在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阵亡的人,以形成一种风气,来扭转人心所向。
此外还有编书局。最初设在安庆,后来移到金陵。金陵书局的前身就是安庆编书局。《王船山遗书》和全本《几何原本》就是曾国藩主持刊刻的。金陵书局合刻的“二十三史”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二十三史”是一个大工程,所以曾国藩设置了很多这样的机构。如此多的机构势必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填充,需要非常多的途径来海选。曾国藩大致从四个方面来遴选人才:
第一个途径是招募,第二个途径是推荐,第三个途径是猎取,第四个途径是投效。
曾国藩提出天下事所最难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招募人才,因此他每到一处发布的第一个告示,几乎都是求取人才的。办团练之始,发布《招某绅耆书》: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如果能使众多的贤士都汇集而来,肝胆相照,那么,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也能穿透,又有什么艰难不可以克服呢?
他做两江总督后,就发布告示,希望两江的有志之士来帮助他,跟他一起来扑灭太平天国的火种。北上镇压捻军之际,他发布告示说:
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人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量才录用,如有举荐贤才的人,除赏赐银钱外,酌量保奖。
在直隶任总督时,曾设立德、才、学三科求才:
凡孝友为宗族所信,睦姻为亲党所信的,为有德之科;凡出力担当难事,出财以成善举的,为有才之科;凡工于文字、诗赋,长于经解、策论的,是有学之科。要求各州县采访、保举,每一个县少的一二人,多的五六人,全没有举荐及举荐不实的,记过。举有德的,寄扁旌宅;举有才的,安排位置,给薪水,或帮办事务;举有学的,招徕入学,给膏火,或者直接使用。
他在开始办团练发布的一个告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
第二个方面的来源是推荐。互相推荐,以类相聚,是其吸引人才的一大特点。如在京城时,其好友吴廷栋推荐了方宗诚,方宗诚又推荐吴汝纶。曾国藩早前看过吴的文章,当时吴已是内阁中书,曾国藩劝他放弃京官,认为其在古文方面肯定会有大成就。吴于是留在幕府,只读书不做事,后来非常有成就,是曾门四子之一。他还办了桐城中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校史。李善兰、张文虎、容闳等都是经人推荐的。这样一拨一拨的人来推荐,相互吸引,这也是曾国藩在人才举荐中的独特之处。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就是赵烈文。赵是周腾虎推荐的,关于这件事,赵烈文与曾国藩密谈时讲得很清楚。
曾国藩老师来久谈,他说:胡林翼做事最有气魄,过去他很认真地规劝我,说我在军队中保举的官员不多,钱物开销也不大方,不足以鼓舞人才。我非常佩服他说的话,因此,后来做事一切都比以前宽松得多。
我说:老师本来只是自我严格要求罢了,对他人未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