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屑川和室见川之间(3)

古代日本诸地并不产原生稻,通过朝鲜半岛和九州北部的出土物,证明种稻的技术是从朝鲜(说不定最初是中国江南)传入福冈以及周围地区,然后才迅速传遍日本列岛的。

"曾有过奴国的福冈平原,是日本最早传入稻作和青铜器的地方。奴国制造的青铜器,并在西日本一带开展贸易,发展壮大起来。公元五十七年,奴国国王得到中国东汉光武帝赠送的金印。"这个"金印",福冈博物馆至今仍隆重的以"国宝"文物展示,在一个成柱形的玻璃匣里,底面的文字,由一面镜子透过玻璃反照出来,从四面八方都能观察这一枚金光四射、顶端有蛇形钮的金质印玺,实大2.35公分见方 不过与男性成人的脚趾大小而已。95%的金、4.5%的银,以及0.5%的铜铸成。印纹为反白阴刻:"汉倭奴国王",篆刻的力道雄浑庄重。

与我一起围观的日本小学生惊讶吱喳不停。我自己第一次知道金印的事,也是小学五年级的历史课本中。当时把"倭奴"当做卑贱不堪的字词,而竟有人受赠窃喜不已,感到不解。其实"倭奴"是国名,就在福冈平原上。在福冈博物馆里,按键即自动播放的"金印"短短的卡通片中,一个叫秀治的贫困农民,在志贺岛(福冈市北边、博多湾的一个小岛)海边一块充满杂质的土地上掘地,遇到大石块无法动摇,叫来了他的朋友喜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掘开了石盖板,里头空无一物,只在底部有一小粒沾满泥垢的东西,这即是一七八四年发现金印的经过。

接着这两个衣衫褴褛的老实农夫,并不敢将它据为己有,一层层向上禀告,这才出现当时福冈藩的民间儒学者龟井南冥,鉴定这是东汉光武帝的赐赠品。他举出后汉书上的记事: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种奉使朝贡的关系,在接下来的隋朝和唐朝,便派出一批批"留学生"与"留学僧"到中国来。实际的潜心学习数年,再把新制度、新文化带回日本去。我看到"遣唐使"的木船模型,以及使者和僧侣们的航线 都是战战兢兢沿海岸绕着走,最后才一鼓作气渡过黄海,到达中国。这些以福冈作为窗口与东亚大陆的交流历史,在我看起来特别的兴味。

中午用餐的时间,从二楼餐室的前窗可以望见前庭一个庞巨的浅池,如泰姬陵那样,将博物馆厚重的几何形体透过水中倒影,变得柔美起来。

在友人W提供暂宿的书房里,仰头望是一幅录自夏目漱石的诗:

渡口春潮静扁舟半柳荫

渔翁眼不觉山色入江深

带给这个书纸味和木头味的六席书室,向自然引伸的空间。天窗的光线,直统统投照在四周有棉被覆下的方几上。

记得四年前,外景队借这个地方拍摄周作人初恋情境,大伙儿在这局促的房里忙个不停:有帮"青年周作人"角色更换衣服的、为那个漂亮的房东妹妹"乾荣子"化妆的 这时忽然发现壁间有一幅立轴,写的是:

却望云仙似蒋山澄波烟雾有明湾

逢人怕问来时路一水东航是马关

大约是抗战前夕郁达夫再渡日本时的感触诗,出现在周作人留学时期应是一种时代的错误,当场取了下来。

寂静的这时候,那次作为拍摄现场的一切,恍如幽灵般的活跃起来了。

这场在福冈的"借景",是因为角色和室内景得到在地友人L和W之助,无不手到即来。实际这事应发生在一九 六年周作人由乃兄鲁迅(周树人)的提携到达东京的那一年发生。

"日本于一八九五年出人意表的大败中国,使它成为值得仿效的国家 中国留学生大量涌入东京,其中约有一半是张之洞等主张现代化的巡抚总督派遣来的。"美国的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新史》中这么说:"日本对中国的关注是善意而傲慢的,日本人自认现代化成功以后,有责任帮助落后的中国也走上现代化之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