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法国和俄国都不是傻子,谁也不愿意为了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一个丹麦,同时和普奥两个国家翻脸。于是,普鲁士就要动手了。
俾斯麦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和伟大的外交家,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他是个军事家--他对打仗基本上一窍不通,真要动手,那得另请高明才成。至于陆军大臣罗恩呢,是个军事管理和制度建设的绝顶高手,对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什么的反而不在行。
就这样,“德意志统一三杰”当中的第三位,就要登场了。
这位与俾斯麦和罗恩并称“德意志统一三杰”的人物,叫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1800年,毛奇出生在丹麦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里,11岁时进了哥本哈根的军校,毕业后从军,当然从的是丹麦军队。因为丹麦军队规模太小,晋升的机会少,为了个人发展,1821年毛奇转入普鲁士陆军。这对毛奇倒没啥困难,因为他是个语言天才,通7国语言,就是转到意大利或者土耳其也没语言障碍。
在普鲁士战争学院短期深造以后,1822年毛奇加入了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部,然后一干就是25年。在此期间,除了1835年当过几个月的“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团”的一个连长以外,毛奇都是在参谋部里工作,没指挥过部队里的一兵一卒。
到了1847年,毛奇被当时的威廉亲王,后来的威廉一世国王任命成自己长子腓特烈的副官和军事老师。1857年威廉成为摄政王之后,就把已经熬到了少将军衔的毛奇提拔成了普鲁士全军的参谋长。
要说威廉一世当时有多么慧眼识珠,把一个宫廷教师和前任连长一下子提升到总参谋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那也不太靠谱。因为那时的总参谋部可跟后来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总参谋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的总参谋部就管两件事,一是画地图,二是编战史,跟现在大国企里面那些个调研室的工作差不多,往好里说也就是个所谓的“战略研究部”。
至于总参谋长呢,论权力,微乎其微,连晋见国王的资格都没有,出席内阁会议更是痴心妄想;论工作,还得向普鲁士陆军部长汇报;论职位,就相当于一个师长;论工资,普鲁士陆军全部8个军长和18个师长里面,不管谁的工资都比他高。
真正把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变成后来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全军统帅机构,捎带着还让全世界的参谋们抬起头来的,正是毛奇。
毛奇认识到,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军队管理和战争指挥越来越复杂,像过去那样一切都靠统帅一个人说了算是不现实的。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出详尽可行的作战计划,再对庞大的战前动员和战时后勤工作进行管理,工作量大得惊人,这都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由于当时没有别人意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毛奇领导的总参谋部就承担起了这个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