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俾斯麦--不是只有铁和血(16)

俾斯麦担任代理宰相之后的第十天,就正式要求毛奇领导总参谋部研究对丹麦战争的可能性。时年64岁的毛奇总算等来了一试身手的机会。

1964年1月下旬,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的联合最后通牒的期限过后,普鲁士、萨克森和汉诺威的联军就发动了进攻,轻取荷尔施泰因。

2月1日,奥地利军队赶到,和联军会合,一起渡过艾达河,丹麦宰相随后做出了后撤的决定。2月5日深夜,4万丹麦士兵拖着177门火炮,一部分撤到迪博尔,一部分撤到日德兰半岛最北端。2月18日,普鲁士骑兵最先越过丹麦边界,3月17日,丹麦海军在吕根岛附近击败了普鲁士的舰队,4月18日,普鲁士军队攻克迪博尔。4月29日,丹麦军队放弃了日德兰半岛上的各个要塞,被迫撤退到阿尔斯岛和菲英岛,日德兰半岛就此被德意志联军完全占领。

看到仗打得差不多了,英国就联合俄国、法国和瑞典出面调停了。普鲁士希望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可奥地利觉得自己的民族问题已经够复杂的了,就表示,只要这两地不正式加入丹麦王国,那它们可以继续当丹麦国王的私人领地。至于丹麦呢,他们觉得自己还能打,就拒绝英国提出来的把两个地方交给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建议。

到了6月25日,英国组织的调停会议在伦敦结束,没有达成协议。6月29日,普奥联军再次发动进攻,丹麦这下子撑不住了。8月1日,双方初步议和,10月30日,丹麦同普鲁士、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了和约。

维也纳条约最后确认,丹麦放弃对两个小公国的统治,把它们转交给普鲁士和奥地利。

就这样,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第一仗--普丹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战后论功行赏,俾斯麦受封伯爵,毛奇晋升成中将,进入最高决策圈。从此以后,普鲁士统一战争的最高决策圈正式成形,它包括:性格软弱、啥都不会,可是有决策权,而且听得进别人正确意见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运筹帷幄、一肚子主意,对付议会和外国游刃有余,但是一沾军事就犯晕的宰相俾斯麦;学识渊博,擅长军队管理和制度建设,可没临场打过仗的陆军部长罗恩;除了军事啥都不会,可指挥若定,把军事计划、指挥和后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总参谋长毛奇。当时威廉一世67岁,毛奇64岁,罗恩61岁,只有俾斯麦年轻一点,49岁,整个一个中老年俱乐部,谁都没想到他们能够开创德意志的千秋伟业。

维也纳条约签订之后,俾斯麦躲在柏林的宰相官邸里整整俩月没露面--他在筹划下一步,准备对付奥地利。

尽管自从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之后,普鲁士蒸蒸日上,还主持了关税同盟,可德意志的老大依然是奥地利。人家奥地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面积广大,在侵占斯拉夫人领土的事业上搞得有声有色,德意志邦联的大部分小弟也都是听它的而不听普鲁士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