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
陶瓷是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外销商品中数量最大的一种,对欧洲视觉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它们是家居日用品,大多有装饰图案,可以被当地的陶瓷模仿或转化到其他材质的器物中。欧洲人对瓷器的迷恋以及对解开瓷器制作之谜的追求,构成了欧洲文化和经济史的重要一章。出口贸易在16世纪由葡萄牙人掌控,1600年后则让位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量更大,1730年后继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到1638年,荷兰人已经发运了约300万件中国瓷器到欧洲,18世纪中期英国人每年运送数十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大部分是批量生产,与出口到亚洲其他地区的瓷器一样,以标准的图案装饰。早在16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就在订购适应当地市场和习俗的瓷器,包括源自欧洲的器型,如啤酒杯和黄油盘。他们从欧洲送来图纸和模型指导生产,欧洲样式的纹章、基督教场景等也在中国的定制陶瓷中出现。
上文介绍的殷弘绪的信件(见前文)讨论了工业化规模以及面向国外市场生产的经济风险:
瓷器在欧洲市场如此珍贵不足为奇,且不说欧洲商人及其中国代理的巨大收益,而且瓷窑一次烧制很难完全成功,常一无所获。打开窑炉时,发现瓷器烧成一堆硬如磐石的东西。此外,出口到欧洲的瓷器几乎都是紧跟时尚新潮,形制怪异,难以复制。这种瓷器会由于极小的瑕疵而被淘汰,滞留在陶工手中,因为它们不符合中国人的品味,无法内销。一些来自欧洲的精心设计非常不切实际,虽然它们创造出一些令陌生人惊讶的东西,但他们不会相信其可行性。中国官吏知道欧洲人有创造发明的天赋,经常请我从欧洲带新奇古怪的玩意儿,以进献给皇帝。
(布舍尔:《东方陶瓷艺术》,352页、355页)
早期(约1575-1650)向欧洲出口的最流行的外销瓷被称为“克拉克”(Kraak)瓷,这是一个荷兰词,很可能源自葡萄牙的商船,或第一批运输瓷器的货船。此处的釉下青花盘(图9-42)属于一种常见的类型,盘子中央的圆形图画被周边的花纹和人物图案环绕。有时,中国场景会配以欧洲元素,例如这只盘子周边的郁金香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