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覆亡后,对外贸易和景德镇的管理时有中断。但欧洲的需求并没有放缓,部分通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库存来满足,或将生产转移到日本瓷窑。1620-1683年间(此后景德镇官窑恢复)生产的所谓“过渡瓷器”持续供应出口。
伴随中式、欧式或混合风格外销瓷出现的,是大量直接为宫廷生产的珐琅彩器皿,在瓷胎或金属胎上绘制欧洲纹样。一个典型的复杂例子是一个绘有欧洲人物的铜胎珐琅彩花瓶(图9-43)。这个18世纪的花瓶的瓶身开光{18}描绘了一对处于欧洲建筑背景中的乡村情侣。瓶颈处的开光表现了穿梭在梅竹间的鸟儿,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宫廷花鸟画模式,这一画法被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熟练掌握。同时,镀金手柄采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出现的龙的形式。珐琅彩中欧洲图案的来源包括利摩日{19}(Limoges)瓷器、外来书籍中的插图,以及清朝宫廷欧洲画师的设计。
其他外销工艺品
除了瓷器,外销品还包括珐琅彩、丝绸、家具、漆器、象牙雕刻、金属器皿,以及大量绘画,且经常采用适合欧洲人品味的形式。在这些商品中,只有在欧洲被用作墙纸的绘有图画的纸张,在中国室内装饰中没有功能相同的对应物,很可能是中国卷轴画和屏风画的变体。
家具尤其体现了艺术的国际性和混融,因其易于模仿和重新利用。欧洲的进口家具来自亚洲各地,包括印度镶嵌珠贝和象牙的乌木和日本的漆柜。后者在欧洲被统称为“日本亮漆”(japanning)。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中叶,本地仿制成为欧洲和北美家具生产的主要潮流之一,业余爱好者和工厂,参照斯德克(Stalker)和帕克(Parker)1688年出版的插图版家具专论等素材制做。各种中国漆器也出口到欧洲,包括漆雕屏风,有时候被切下来用作欧洲橱柜的镶嵌装饰板。家具和装潢是展现中国风的主要载体,汇集了欧洲生产的一系列物品和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个想象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