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媒介融合:哪些无能为力?(4)

制度文化又必然影响到行为文化,只说融合论者常说的要培养“全媒体记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样样精通,既有照相机又有摄像机,既会策划活动又会“织围脖”,还时不时去豆瓣、人人网开个小组逗粉丝……你说的每个笑话我都笑了,是你变幽默还是我变快乐……我告诉学生,别傻了!老天要下雨,你这个“候补全能”会在找工作时遇上大麻烦,人家会问:你最擅长哪一样?捞鱼摸虾,丢了庄稼。“全能”违背了“分工”的基本法则,哪怕是相对的全能,其出路要么是董事长,要么是万金油,那些当不成董事长的万金油,人到中年后又到哪儿去了?!

融合之外的主流选择

回到开头引过的里斯,他是坚决反融合的。其理论根据是达尔文提出的两类竞争:一是进化,二是分化。简单地说,进化是趋同竞争,分化是趋异竞争,里斯认为分化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因而反对融合。

从这个视角看,为什么报纸融合有辛酸狼狈?就是想趋同,与网络比快、比怪、比免费(把所有内容往上晒),比又比不过,倒霉的还是自己。为什么电视融合有累累白骨?小众媒体要做大众媒体的事,微软要搞电视;大众媒体要做小众媒体的事,连送牛奶都要管!根子上还是想趋同。达尔文提出趋同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分化,转化成社会科学术语,就是分工、再分工。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恐怕更早觉醒的是新媒体,现在网站的新闻产品根本不是盈利的主要手段,去问问腾讯、问问新浪,新闻是它们最重要的筹码么?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网络生存能力或技术优势——即为小众服务的优势,不然无法解释新浪为何要大推博客或微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网站要转制为企业,那些“什么内容都做,就是不赚钱”的网站,很快会明白坚持融合做“大众”会死得更快!传统媒体不会全部转制,与新媒体的小众生产与交流相对,它们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民主化、城乡统筹……直言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将继续担当服务大众的“公共性”瞭望、协调和沟通的角色。它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但不能乱投医,像那个老笑话说的,找医生治他的驼背,把人也治死了,不找那医生,还可以把驼背驼上好多年呢!传统媒体坚持融合做“小众”,总有一天蓦然回首:报纸多了一家亏损的网站,并不等于就变成了一个全媒体!

那么,我完全反对媒介融合么?否!它是个多义词。有学者追溯Convergence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演进,阐释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六种不同含义:(1)媒体科技融合;(2)媒体所有权合并;(3)媒体战术性联合;(4)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5)新闻采访技能融合;(6)新闻叙事形式融合。 本节只讨论其中一项: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办不到;更好的选择是趋异、分化、分工,在服务大众与小众之间,打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基础上,媒介融合的其他项目,如科技融合、战术联合、采访技能或叙事形式借鉴倒是可能的。但是,因为组织结构是媒介“内容生产”制度的核心,核心无法融合,就不能对其他融合抱过高的期望,更不能轻信什么“大趋势”、“大汇流”。

我理解的媒介融合,用个比方,就是带橡皮的铅笔。你愿意用大字眼,说那是录入数据与消除数据的媒介融合,也行,它也成功了。但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铅笔不带橡皮,绝大多数橡皮也不带铅笔。手机报、网络电视、电子杂志或电子书,它们会成功的,特定时刻还会特别成功,如突发事件报道、奥运会世界杯报道……但再次强调不能从单独事件找通则,通则是融合媒介不会成为主流!主流是新老媒体各走各的路,各自发挥服务大众与服务小众的特长,手机报等融合媒介现在是、将来也是边缘产品,就像带橡皮的铅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