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君行迟,更有迟行人!最近的是2010年3月24日,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媒体分团访问《重庆晨报》,最让他们好奇的是,晨报办起“重庆晨网”这个网站——“这不会削弱报纸的影响力么?”这媒体分团的成员来自《读卖新闻》、日本每日新闻社、TBS电视台、朝日电视台、产经新闻等30多家日本媒体,都是部门骨干或负责人,内行看门道,一眼就看出了“命门”!日本客人介绍:日本网站不能随便转载报纸的稿件,有很高的门槛,报纸一般也不会主动涉足网络媒体。晨报主人回答:纸媒办网络,不仅不会让读者流失,还能扩大报纸的受众…… 还是20年前美国报纸的思路!
新媒体是小众媒体
放眼世界,新老媒体的融合主流是失败——少数成功的个案也有,但你不能从轶事去找通则。通则是什么?里斯说网络是主动媒体,电视是被动媒体。我再推进一步: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前者众所周知,只需论述后者。因用户从事个性化搜索、圈子化交流、手工化生产,三层叠加遂使新媒体成为小众媒体。
个性化搜索。搜索取决于兴趣,还取决于有多少时间、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段,以及当时的心情、希望获得多少信息等,直言之,搜索根植于个体差异。尼葛洛庞帝曾设想报业公司办“我的日报”,有了搜索引擎,再也不需要,把每天的搜索汇总,就是“我的日报”。也没有任何报社办得起小众细到“一个人”的“我的日报”。有人说数字化报业要先办网、后办报,或者干脆脱离纸媒转成电子报,似乎没想过电子报不是与纸媒,而是与网络搜索的——还是免费的“我的日报”面对面竞争,结局恐怕不大妙。
圈子化交流。网络中惊喜不断,当谷歌访问量超越传统门户网站,人们说搜索是网络的核心;当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超越谷歌,人们又说社交是网络的核心。两个核心不可能都对,却可能都错——就是一个也不对!真正的核心是背后的小众。搜索小到“我”,社交小到“圈子”。只看facebook的中国版,QQ校友录、人人网(原校内网),不就是一个个学生圈子么?而以书评、影评、乐评为主题的豆瓣社区,在我写此节的2010年6月,覆盖542个城市的4048万网民,有16万个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平均每个小组253人,这不是小圈子交流又是什么?再考虑那些临时小众,如BBS的话题与跟帖;固定小众,如网易社区、讨论版、QQ群、博主及其追随者……更可看清什么是小众甚至微众的圈子化交流。
手工化生产。与工业化、组织化生产相对的手工制造。远在Web 2.0之前,甚至在1998年新浪、搜狐携海外资金进入国内之前,网上最热闹的地方是个人主页,那些把个人趣味和爱好做成“手工”产品的人,推动了网络的普及。到Web 2.0,用户“自产”内容更是蔚为大观:博客、播客、拍客、晒客、闪客、短信迷、网络写手……近几年又兴起微博,手工生产的门槛不断降低,唠唠叨叨、其乐滔滔。有人说微博的出现是里程碑,标志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里程碑”这个词也用滥了,总不好走几步就竖一块里程碑吧!但拉长时段看,从Web 1.0到Web 2.0,从个人主页→博客→微博,倒是越来越显出手工化生产的草根狂欢。
以上分析新媒体的几大进展:搜索、社交与微博,从一个侧面看出其发展,愈来愈凸显小众媒体的本质或趋势。这趋势就揭示出媒介融合的根本难题——系统对其他课题的低效性。按日本学者增成隆士的阐释:系统存在的意义就在它对某个确定主题有效,“可是,某个事物为某个确定的任务而被构成为系统,那么它的系统的特性越强,则必然对于其他别的课题越是低效的,甚至会成为它们的障碍。”显微镜是高度系统化的,但愈好的显微镜,观测天体愈没用,反而不如肉眼! 那么,小众媒体与大众媒体融合,是要把显微镜与望远镜相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