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悔
在《周易》的占断辞中,“悔”共出现33次,为悔而改之的意思。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悔自凶而趋吉”。人有了错,最怕不知悔,不悔的前边就是凶灾;人有了过错,及时悔改,前边就是吉。如家人卦初九爻辞是:“闲有家,悔亡。”“闲”就是防止,治理家事,防止不轨,可免于悔恨。虽然“悔”在《周易》中出现了33次,但是“悔”的结果,都是无咎、无大咎、吉、元吉。可见,和悔改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好的,所以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还说:“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二)吝
在《周易》的占断辞中,“吝”共出现20次,为艰难、遗憾之意。如,同人卦六二爻辞是:“同人于宗,吝。”意思是六二只与九五这样的亲枝近派相处,就会有艰难、有遗憾。透过这个“吝”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待人处事不可偏狭,不能任人唯亲,要敞开胸怀,宽以待人,广结人脉。
(三)厉
在《周易》的占断辞中,“厉”共出现27次,为危险的意思。《周易》讲到“厉”,总是换一个角度,就是避免“厉”去做事情,这样的结果便会“无咎”。如,睽卦九四爻辞是:“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意思是孤身一人在外,遇见一位阳刚大丈夫,彼此以诚相待,这样即使有危险,但最终也“无咎”。可见,即便是处于乖背睽违之时,只要与人同德相亲、至诚相和,像“厉”这样的危险,依然可以避免。
(四)咎
在《周易》的占断辞中,“咎”共出现98次,为灾害之意,比悔重,比凶轻,是介于悔和凶的性质之间的一种灾害。《周易》中尽管出现98次“咎”字,但几乎所有都是“无咎”,没有灾害。为什么没有咎害呢?就是因为人们因咎而悔,善补其过,以至于无咎。所以,《系辞》上讲:“无咎者,善补过也。”如,大有卦初九爻辞是:“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意思是不互相侵害,就没有咎害,即使面临艰难的处境,也不会有灾殃。这就提示人们免于咎害之道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五)凶
在《周易》的占断辞中,“凶”共出现56次,其意为凶险。《系辞》上讲:“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但是,《周易》中的“凶”是个条件关系,有所偏离才会导致凶险。如节卦上六爻辞是:“苦节,贞凶。”意思是过分的节制就会导致凶险。这就警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过”则为“凶”。《周易》就是通过占断辞的提示,帮助人们认知“凶”,寻求防范和规避凶险的途径。
总之,《周易》的占断辞沁透着古人对生活的体验,揭示出了宇宙的基本之理和生命运动的规律。正是透过对《周易》这些占断辞的研究,我们才会感悟出《周易》大有深意的智慧。
四、《周易》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周易》能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谋略中的谋略,从根本上说就得益于它特有的思维方式。《周易》的思维方式,是古而未老,它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基础,也是今天中国人体验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思想方式和方法,研易者更应该将其渗入到自己的心中。
(一)取象思维
所谓取象思维,就是以客观世界的特定实物的物象为工具,以认识、模拟客体的方式,使人由具体的事物领悟到抽象的事理的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是《周易》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周易·系辞传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汇象以成易,举易而皆象。”“象”即现象,《周易·系辞传上》谓之“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即通过确立“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并推论出深刻的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