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5)

创意城市的特性往往包括:谨慎冒险、广泛的领导、朝某处迈进的概念、坚决但并不固执、拥有超越政治循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策略性原则与足智多谋的弹性。要充分做到这点,就需要改变心态、观念、抱负与决心。此外,它也需要了解各种城市竞争的新工具,如建立网络的能力、文化的深度与丰富性、管理质量、设计意识,知道如何运用象征性与概念性理解力,还有环保意识等。这种转变对组织文化有强烈的影响,并无法如一般策略般在企业内达成。

由于当新旧融合时会产生创意摩擦,因此创意城市需要维持在一个充满动能、偶尔具备张力的平衡状态。而要提供这种平衡稳定性,就要为创意与日俱增的城市,提供整体指导原则的伦理架构。这正是我所提倡的,城市需要致力于“为了世界”成为最富创意的城市,而不是“成为世上最富创意的城市”。“为了”这个词所指的,便是回馈地球村,并肩负起责任;例如,在因应环境挑战时,就要尝试在手法上发挥创意。

城市要从较传统蜕变为较富创意,就需要大幅扭转心态,并创造条件,以使大家成为改革的传播者,而非消极的接受者,或变革的受害者。这个概念视转变为一种生活经验,而不是单一事件,因此需要活力十足的领导。

对建立这类环境而言,舞台、背景与包装等既有环境都很重要。它提供了实质的先决条件,或是能发展城市活动、营造城市气氛的平台。所谓的创意氛围(creative milieu),就是具备必要的“软”、“硬”件基础建设,以激发源源不断的构想与创造力的地方。至于氛围(milieu)则可能是一栋建筑、一条街道,或是一个社区,甚至是整座城市。

创造力的必要

创意为何会风行?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家日益认识到,来世界正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对身处这场剧变的人来说,那感觉犹如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而在较发达的西方世界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已不得不重整。创意运动需要花时间扎根并彻底发挥作用,但随着如今显而易见的全球贸易转变,它的动能也迅速增加。在新信息科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所谓“新经济”下,我们的重心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而其中的附加价值,则是靠转变为创新、发明与版权的构想产生的,这也从而释放并激发了创意动能。

许多国家与城市都在寻求新解答,好为自身创造新目标与新型工作,然而它们却深陷在自己的旧有模式中,无法获得成功。这促使各阶层深切反省,也使许多决策者认识到,由于旧方法并不能让城市适时地因应新状况,因此不够管用。例如,旧有教育体系似乎并不能让学生为“新世界”的需求做准备。同样的,无论是传统的组织体制、管理技巧或是领导模式,由于充满控制精神,并重视等级制度,因此似乎也并不能提供韧性、适应力及弹性,以因应千变万化的竞争环境。显然,那些从气氛、外观与感觉上看来,都有如工业时代产物的城市运作并不顺畅,尤其是那些视城市的设计质量为附加物,而非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核心的地方,更是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