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发展史中,不断有新的经济理论和观点被提出。经济周期是一个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课题,因此,自19世纪中叶始,便有很多经济学者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周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根据观测对象的差异和所掌握资料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类型和长度的经济周期模型。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了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了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了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在综合先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39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以其“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对于经济周期的综合分析方法。熊彼特在书中界定了3种同时发生,但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的周期,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3~4年(基钦周期),中周期约为9~10年(朱格拉周期),长周期为50~60年(康德拉季耶夫 周期)。
经济周期中的美国力量
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让我们开始注意并研究周期运动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正如即便人类不可避免地都会生病、死亡,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让自己保持健康长寿一样,尽管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却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其进行导向和影响——不管是令它走向繁荣还是萧条——事情也正是这样发展的。
那么,到底是谁在影响着经济周期?
有学者将之归结于太阳黑子的运动、战争、革命、选举、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外因条件,认为自然因素和科技、创新、政治等人为因素的周期性往复出现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另一种观点则把经济周期归结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成本、投资和市场机制等。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就将经济周期性循环归结为货币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也有学者将之归结为投资过度或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此外,也有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因为这种预期是悲观还是乐观直接决定了投资的减少与增加,从而间接影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走不出经济周期的怪圈,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任何经济体如果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扩张和高速发展后,却不加以调整的话,生产的均衡必然已经被打破,生产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在这个阶段,若及时采取措施弥补金融机制缺陷、修正国家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发展方向等措施,就可以延长经济繁荣期。同样道理,如果前期经济运行中没有埋藏严重的危机种子,那么经济体就可以以较小的损失和代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走过衰败时期和萧条时期,并快速进入繁荣期。然而事实往往不会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发生,在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中,人们总是一再重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生产扩张导致信用扩张,不规范的金融操作手法和投机行为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当实体经济终于难以支持虚拟经济制造的巨大泡沫时,便会有某个事件发生,泡沫便随之破灭。于是经济再次走向衰败、萧条,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