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霸道”、“王道”和“杂道”(4)

(二)“王道”

“王道”来自于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治理社会、国家的比较完备的理论,也十分重视人性的问题,但是儒家的人性论代表了一种与法家相反的倾向。孔子推行“仁政”,将“仁者爱人”用之于治国。《大道礼记》记载,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曰:“人道政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主张“王政”。“王政”与“仁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主张将“仁”的观念与政治相结合,用仁德来治理国家。孟子之所以提出“王政”的概念,就是相对于战国时期的“霸政”,是在与“霸政”比较与区别上提出来的。孟子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即用武力与刑罚服人,而非心服,服得不彻底。“王政”则以心服人,用德化教育服人,使天下人心悦诚服。“王政”也被人们称为“王道”。

“王道”是隐含着“人性善”为前提的。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人性假设,来作为他的“仁政”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而且“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那么为什么后来“性相近,习相远”了呢?原因是“苟不教,性乃迁。”孔孟还把“善”作为社会和谐和安定的重要基础,致力于教人们为善。因此,“王道”思想主张以“性善”为起点,要求“怀柔”,通过“德化教育”长善救失。

“王道”论者极力反对“霸道”论下用刑罚统治百姓、用武力征讨天下的统治方式,主张“以不忍仁之心,行不忍仁之政”。那么如何实现“仁政”?孟子认为,就是要“存其心,养其性”,“以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而且特别强调“以不仁而得国家者,古来有之;以不仁而得天下者,古来没有之”,提出了“仁政”、“礼制”的领导管理思想。关于“仁政”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孔子是以“爱”来释“仁”的。孟子的认识也与孔子完全一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领导者把下属当成了牛,下属就会把自己当成人;领导者把下属当成了人,下属就会把自己当成牛。“王道”的主张就是以仁爱为基础,以和谐的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用“德”和“礼”来补充“政”和“刑”的不足。重视的是发挥人格内在的管理力量,如道德的约束力、向善性、资力、传统等,通过内省、修炼、扬善等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领导的管理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