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来自于西方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经济诱因,即在于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因此,要用金钱、权力和组织机构的操纵与控制,使员工服从并维持其工作效率。
传统的“经济人”概念从“人性本恶”出发,包括以下五个层次的含义。
1.“经济人”性质(自利本性)。人性是什么?休谟说:“人性就是自私。”“经济人”假设的观点认为,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一不心怀自利的打算,即“利己心”和“自爱心”人皆有之,是与生俱来的,唯利是图是“经济人”的最本质属性,也是“经济人”的主观追求。因此,通过提供经济诱因就可促发人的动机。
2.“经济人”行为目标(自身利益最大化)。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生产者的唯利是图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唯利是图表现为效用最大化(物美价廉)。
3.“经济人”行为状况(理性人)。人们能够计算判断自己是否获利,即每个人都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4.“经济人”运作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在斯密看来只有让“利己心”在自由放任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社会普遍福利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进。个人并没有自觉地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这种相一致是以“看不见的手”拨弄效应的结果,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值规律。正是“看不见的手”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利益的追求,让“经济人”在主观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客观上实现了别人的利益。
5.通过外部调整和控制诱因,就可以操纵人。人的天性是懒惰并且不愿担负起什么责任。履行职务的行为也是被动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报酬,如果没有外在的经济诱因,人们就不会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状况按照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解释就是,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人性中还残留着永远难以抹去的兽性基因,保留着自利性的本能和一种好吃懒做的原始欲望。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领导模式就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即所谓“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强调的是上对下的强力压制,形成了一种包括命令、统一原则等在内的以力服人的领导观念和领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