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1)

一、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1. 母亲河成为“下水道”

2005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起来的一个“大河之旅”报道组,在万里黄河的沿岸地区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报道组在沿途看到的黄河所遭受的污染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以下是报道组发回的一组报道:

在黄河中部的一个省份,沿着河岸随处可以见到冒着浓烟的化工厂,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看不清几公里外的城市和山脉。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气味,烟尘呛着人的喉咙和眼睛,初到这里的人会被熏得头晕目眩,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人类能够居住的地方!

河附近的国道上,运送焦炭的载重卡车一辆接一辆,每辆车都载有近30吨的焦炭,把马路都压出坑来。道路、房屋、庄稼、车辆上都蒙着一层灰,工人的脸上和衣服看上去也是灰黑色的。沿途碰到的羊群,身上的毛竟然全部变成了灰黑色,远远望去,像一团污色的沙丘在移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想象黄河面临的遭遇:这条曾养育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已成为了一条不折不扣的“下水道”。由于沿岸的各类化工厂、电厂等企业的过度用水和过度污染以及采掘业的乱采石、乱挖沙和破坏植被等行为,黄河已彻底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那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都已成为一种残存的记忆,渐行渐远了。

非只黄河才有此悲剧,淮河、辽河等流域的情况甚至更糟。由于地方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导致这些河流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污染逐步加剧。淮河干流在1989、1992、1994年发生过特大水污染事故,支流污水进入淮河干流,形成近百公里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传播,所经之处,水质突变、河内生物全部死亡,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对沿淮供水也造成巨大破坏。当地有民谣称:淮河水“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也不止是江河有此劫难,像洞庭湖、鄱阳湖这样的湖泊,其遭遇有过之无不及。洞庭湖2006年9月以来就经历着一场3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水位骤降至30多年来历史最低点,湖水自净能力降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湖区周围集中着成百上千家造纸、化工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环保设备,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湖区,乱排污已经造成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水质恶化。

实际上,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以来,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崛起以来,从南到北的中国各大水系、几千年来滋养着炎黄子孙的江河湖泊,就都开始陷入了危机。

2. “河神”的报复

2007年5月26日,工业污染严重的太湖爆发了大规模蓝藻。据媒体报道:当时整个无锡市都被一种臭味弥漫着,居民使用的自来水开始发臭,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洗过的手,臭味完全覆盖了洗手液的香味。自来水变臭的原因,就是太湖蓝藻爆发所致,它让无锡唯一的饮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太湖每年进入夏季都会出现蓝藻,但规模都很小,一般一两天就过去了,但这一年,太湖似乎遭受到了“河神”的报复——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蓝藻就大举侵入了太湖。整个无锡市处于一种臭气弥漫的状态,这让习惯用吴侬软语唱着《太湖美》的无锡人十分无奈,人们开始疯狂抢购矿泉水,工厂停工,学校放假,游人骤减,无锡陷入了困境。一夜之间,太湖的“美”成了“臭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