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2)

而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蓝藻爆发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它是对人们无节制用水和过度工业污染的一个报复。

太湖水的严重污染是蓝藻大量产生的前提条件。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生活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全国的土地资源、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尤其是太湖,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围网养殖和城市生活污染等多重污染交困下,水质在20年中下降了两个等级。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掩盖的是太湖环境的不堪重负和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事实上,太湖污染事件也并非个案,让人恐惧的蓝藻在侵入太湖之后不久又先后侵袭了滇池、巢湖等地。

据媒体报道,无锡市曾在水危机之后反思:蓝藻爆发的问题“表面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方式的矛盾积累,和对太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就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这些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地污染着太湖。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等“三高两低”企业是粗放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

针对目前中国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公开发文说: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七大江河除了干流因水量大而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水也全部坏死。蓝藻事件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我们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3. 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中国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一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它让“中国制造”名扬世界;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已让中国陷入“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这其中不但有水污染,还有更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的污染排放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长期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排放的单位GDP氮氧化物远高于发达国家,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0倍。

污染的排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量达到了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提出:中国很可能在2007年取代美国成为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个欧洲排放的还要多。

2005年1月2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CESI),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11位。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恶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读书导航